【明報專訊】前律政司長黃仁龍昨獲港大頒發名譽法學博士,他致辭時表示,眼見香港愈來愈兩極化,敵對陣營示威者互相謾罵,甚至動粗混戰。黃慨嘆,時下年輕人高舉守護「本土文化」之名,實為逃避競爭,令偏見和歧視滋長,甚至升級至排斥及衝突,結果必然拖垮香港(bring Hong Kong down)。
學者:激進源自對政府失信任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同黃仁龍所言,不應逃避外來衝擊,但認為其評論有欠公允。鍾指出,香港年輕人缺乏安全感及做出邀進行為等,源自對政府失去信任,「以自由行為例,有官員公開叫人等多班車,予人感覺涼薄、非從港人角度出發,年輕人覺得已找不到更好方法表達意見,才做出激進行為」。
黃仁龍昨表示,留意到網上不同組群的衝突愈見激進及失去理性,港人之間的共識急速萎縮。他強調,香港發展不能封閉或自滿,「因缺乏安全感、無知愚昧、個人習性,甚或純粹懶惰,而不願隨時代改變,會導致停滯不前。香港經濟發展蓬勃或衰退,視乎港人的靈活性和適應力」。
「無法擁抱差異 亦可尊重」
黃續提出,要「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有自由」(liberty on non-essentials),認為「我們來自不同地方、種族,文化背景各異,思想、說話、行為等都不盡相同,即使我們無法擁抱這些差異,亦可以尊重」。
黃仁龍表示,聽到有人慨嘆,有時下年輕人為逃避競爭,尤其是來自香港以外的競爭,訴諸不同形式的保護或逃避主義,並偽裝得冠冕堂皇,「『本土文化』、『香港人身分』當然相當珍貴,但同時亦不幸被利用作逃避競賽的方便之門」。黄認為,有些人不尋求全球化發展,反而轉向「部落化」(tribalization),而在這種氛圍下,基於種族、文化及背景的偏見和歧視,有如雜草般叢生。
黃指出,原先合理合法的差異,卻因爭奪有限資源的一些不幸事情,升級至無法忍耐、互相指摘和排斥,甚至公開衝突,結果必然拖垮香港,但若能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有自由,就可裝備好自己應付差異和改變。
張漢賢:強佔資源非競爭
「香港人優先」召集人張漢賢回應時批評黃的講話偷換概念,認為內地人來港是「強佔」香港人資源,而非「競爭」,「衝急症室產子及雙非童申領綜援便是實例,他們沒在港納稅,但使用香港資源」。張又稱,不是歧視內地人,而是鄙視,「他們從沒尊重港人的文化,如排隊」。
■黃仁龍港大演辭全文:http://inews.mingpao.com/htm/INews/20140318/gb22300w.ht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