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落幕了,撇開昆明恐襲案和馬航失聯案兩個插曲外,改革毫無疑問是今年「兩會」的主旋律。中國的政治年曆是從每年3月「兩會」結束後開始,現在兩會「落幕」,中國又會向世人展現些什麼景象呢?
努力走出城鎮化新道路
紅線處處不少改革備受掣肘
自從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列出了60條336項重大改革清單後,人們就一直期待改革的腳步。兩會期間,各部門高官開出的改革措施林林總總,以下的犖犖大端尤為引人注目。
(1)金融改革方面,總理李克強和央行行長周小川均表示,今年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機制。而利率改革的最後一步——放開存款利率,將在兩年內完成。
(2)由環保部與國土資源部聯手所做首次全國土地污染普查數據將會公布;在兩會上,環保部長周生賢透露,大氣污染防治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亦將在年內出台。修改後的《政府工作報告》,增加「推廣新能源汽車」,顯示當局治理空氣污染的決心。
(3)在幾經波折之後,內地城鎮化規劃也已公布,要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着重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等問題」成為規劃的核心內容。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所言,「今後一個時期,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顯示城鎮化動作不小。
(4)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罕有地未提「調控」房價,而是強調「針對不同城市情况進行分類調控」、 「完善住房保障機制」、「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應」、「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促進房地產持續健康發展 」。由於立法準備需時,房地產稅難在年內開徵,但作為徵收基礎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年內將有進展。不過,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仍樂觀地表示,「房價分化現象將來會愈來愈嚴重,但10年內中國房地產不可能出現大的危機」。
(5)另一個與城鎮化相關的是農地流轉(即使用權交易)問題,農業部長韓長賦在「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明確表示,土地流轉不能搞大躍進,要有序流轉。國土資源部官員亦對此劃出4條紅線:一是不能改變土地所有制;二是不能衝擊耕地紅線;三是不能威脅糧食安全;四是不能損害農民權益。
(6)關於國企改革,雖然多數省市均已制定了以「混合所有制」為核心的國企改革方案,原計劃本月底公布,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會」上強調「國有企業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加強」,又警告「要吸取過去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令人對國企改革是否能如期推進打上了問號。
(7)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透露,司法改革的方案也將公布,最高檢也會很快公布改革的方案,而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加大司法公開的範圍和力度。不過,又有消息傳出,省級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仍存在法律障礙,故有關改革可能要到2017年時才能確定。顯示司法改革雖已起步,卻仍任重道遠。
以上7點信息,既令人有所期待,又看得出當局對各項改革的顧慮重重。加之兩會閉幕當天,內地突然關閉百多個微信公眾帳號,懷疑是新一波打壓網上言論的序幕,顯示當局仍無意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邁開步伐。很多經濟改革,是踟躕不前還是突飛猛進,全繫於執政者的一念之間,能否如宋代改革家王安石所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正是考驗勇氣和智慧之處。
時不我待
改革承諾需用行動兌現
從短期看,2014年既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元年」,亦是中國經濟「十二五規劃」倒數第2年,接近「埋單」之時;從長期看,距離中國實現多項發展目標的2020年還有7年時間;而從中期看,距離2017年習近平、李克強首個任期結束僅剩3年時間,為實現7年後目標,未來3年十分關鍵。時光荏苒,時不我待,用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的話講,「說一尺不如做一寸」。現在,是執政者用行動兌現改革承諾的時候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