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到今天,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航機已經失蹤超過一星期,這架大型客機到底去了哪裏,過去幾天馬來西亞當局處理之道,予人感覺是把機上239人及其家屬當作兒戲——消息混亂,政府部門不斷否認外界報道,卻沒有第一時間提供具體資訊。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愈發惡劣,乘客家屬益發不滿,連最初幾天態度較為克制的中國政府,也通過官方喉舌宣泄反彈情緒。
大馬當局信息混亂
更是混亂製造者
馬航MH370失蹤後的資訊發放紊亂,從通訊斷絕以至確認失去聯絡之間的幾個鐘頭,以至昨天馬方透露航機在失去聯絡之後還有7小時持續發放數據,大馬為什麼沒有及早通報航機失蹤,為什麼到事發七天才說斷絕通訊後仍有數據出現,到今天仍是個謎。至於有人冒名頂替登機,事發當天(3月8日)之後有多個版本,有說是亞洲人,又說是歐洲人持意大利及奧地利報失護照上機,之後再作否認;最令人不滿的是,大馬民航局長暗示這兩名乘客是非洲裔,「酷似意大利球星巴洛迪利」。
一架載有200多人的廣體客機,深宵「消失」大洋上空,於打撈搜救而言絕非易事。2009年,法航一架航機在南大西洋失蹤,幾經努力,終在事發後第5天找到部分殘骸,再經長達兩年的鍥而不捨打撈及調查,出動現代化潛水器,總算大致水落石出。馬航這次空中消失,某程度與法航事故相若,都是高空失去聯絡,但是後續的搜救是兩回事,大馬搜救過程極亂,既不能馬上澄清錯誤信息,大馬政府反而是製造混亂的來源。這對搜救固然沒有裨益,對情緒哀傷的乘客親友更是第二次傷害。大馬政府縱然事後如何補救,但從政府以至馬航的聲譽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則是不爭之事。
大馬方面最為人詬病的是像擠牙膏那樣把資訊一點點擠出來,不到傳媒報道,當局一句都不說。例如事發之初,人們把搜救重點放在馬來西亞東岸與越南之間海域,原來大馬軍方曾測得馬航失去聯絡後1個多小時,在大馬西部海域上空出現。如此重要資訊,竟然拖到事發後第3天公布,不僅失去搶救生還者的黃金時機,亦不利於調查失去聯絡原因,以防止更多同類事故發生。
南海欠缺搜救機制
勢成各國戰略焦點
這次搜救行動參與國家最少14個,船艦數以十計,卻是各有各做,協調不足,這當然與大馬當局提供的資料有欠詳盡有關,客觀上也可看到,南海海域由於主權糾紛複雜,各國未能當即傾力救援。以一度傳出可能墜機海域馬六甲海峽為例,這條接通南海與印度洋的海上要道,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共管,3國以外的任何國家軍艦經過都要申報,進行搜救則要3國同意。至於事發當初可能墜機的南海海域,因為毗鄰越南,雖是公海,然而過於敏感,中國雖在不遠的海南島駐有船艦,未見迅速出動,這種因地緣政治引發的人為障礙,一日無法解決,難助未來的海空搜救行動。
南海國家於2002年簽訂《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約國包括中國、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11國,這份宣言在於針對南海主權而生的糾紛,通過和平原則探討建立互信。中國曾就此提出聯合搜救機制,倘若當年採納,這次馬航失蹤事故,或可免於指揮混亂,耗費時間。現在是時候統合機制,在人道主義精神之下做好搜救工作。
這次馬航失蹤,亦突顯從馬六甲海峽到南海的重要戰略位置,最新的情况是日本派出自衛隊飛機參與搜救。人們應該讚揚「一方有事,多方伸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然而在這場大量國家參與的行動,另一角度折射出這片碧海的重要地緣戰略價值,參與者隱然都有着區內持份者角色的意圖。在這次馬航失蹤事件之後的搜救行動可以看到,南海不是個別國家的南海,而是各國從救援到戰略都牽涉的海域,未來爭奪這塊區域的動作,勢將更白熱化。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大馬當局信息混亂
更是混亂製造者
馬航MH370失蹤後的資訊發放紊亂,從通訊斷絕以至確認失去聯絡之間的幾個鐘頭,以至昨天馬方透露航機在失去聯絡之後還有7小時持續發放數據,大馬為什麼沒有及早通報航機失蹤,為什麼到事發七天才說斷絕通訊後仍有數據出現,到今天仍是個謎。至於有人冒名頂替登機,事發當天(3月8日)之後有多個版本,有說是亞洲人,又說是歐洲人持意大利及奧地利報失護照上機,之後再作否認;最令人不滿的是,大馬民航局長暗示這兩名乘客是非洲裔,「酷似意大利球星巴洛迪利」。
一架載有200多人的廣體客機,深宵「消失」大洋上空,於打撈搜救而言絕非易事。2009年,法航一架航機在南大西洋失蹤,幾經努力,終在事發後第5天找到部分殘骸,再經長達兩年的鍥而不捨打撈及調查,出動現代化潛水器,總算大致水落石出。馬航這次空中消失,某程度與法航事故相若,都是高空失去聯絡,但是後續的搜救是兩回事,大馬搜救過程極亂,既不能馬上澄清錯誤信息,大馬政府反而是製造混亂的來源。這對搜救固然沒有裨益,對情緒哀傷的乘客親友更是第二次傷害。大馬政府縱然事後如何補救,但從政府以至馬航的聲譽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則是不爭之事。
大馬方面最為人詬病的是像擠牙膏那樣把資訊一點點擠出來,不到傳媒報道,當局一句都不說。例如事發之初,人們把搜救重點放在馬來西亞東岸與越南之間海域,原來大馬軍方曾測得馬航失去聯絡後1個多小時,在大馬西部海域上空出現。如此重要資訊,竟然拖到事發後第3天公布,不僅失去搶救生還者的黃金時機,亦不利於調查失去聯絡原因,以防止更多同類事故發生。
南海欠缺搜救機制
勢成各國戰略焦點
這次搜救行動參與國家最少14個,船艦數以十計,卻是各有各做,協調不足,這當然與大馬當局提供的資料有欠詳盡有關,客觀上也可看到,南海海域由於主權糾紛複雜,各國未能當即傾力救援。以一度傳出可能墜機海域馬六甲海峽為例,這條接通南海與印度洋的海上要道,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共管,3國以外的任何國家軍艦經過都要申報,進行搜救則要3國同意。至於事發當初可能墜機的南海海域,因為毗鄰越南,雖是公海,然而過於敏感,中國雖在不遠的海南島駐有船艦,未見迅速出動,這種因地緣政治引發的人為障礙,一日無法解決,難助未來的海空搜救行動。
南海國家於2002年簽訂《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約國包括中國、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11國,這份宣言在於針對南海主權而生的糾紛,通過和平原則探討建立互信。中國曾就此提出聯合搜救機制,倘若當年採納,這次馬航失蹤事故,或可免於指揮混亂,耗費時間。現在是時候統合機制,在人道主義精神之下做好搜救工作。
這次馬航失蹤,亦突顯從馬六甲海峽到南海的重要戰略位置,最新的情况是日本派出自衛隊飛機參與搜救。人們應該讚揚「一方有事,多方伸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然而在這場大量國家參與的行動,另一角度折射出這片碧海的重要地緣戰略價值,參與者隱然都有着區內持份者角色的意圖。在這次馬航失蹤事件之後的搜救行動可以看到,南海不是個別國家的南海,而是各國從救援到戰略都牽涉的海域,未來爭奪這塊區域的動作,勢將更白熱化。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