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大家可能經常聽到一些酒評家的名字和酒評分數,有些葡萄酒的價格甚至跟評分成正比。其實,「酒評」有何意義?古往今來,「酒評」又為葡萄酒界帶來怎樣的影響呢?酒評半世紀的Steven Spurrier上周訪港,他的專訪或可帶來答案。
50年葡萄酒界的革命者
2014年是Steven Spurrier入行50周年紀念,有着特別意義。他見證着葡萄酒世界的變化,亦帶動過酒界好幾回「革命」。
於英國出生的Steven,受祖父薰陶,對葡萄酒和美術十分感興趣,大學畢業不久即投身葡萄酒事業。當時是1960年代的倫敦,葡萄酒多為英國中上流社會享用,見於社交場合,可不是人人接觸得到;當年,葡萄酒亦沒有今天所謂的新、舊世界之分,只有「歐洲」一個世界,主要產自歐洲四國:法國、意大利、德國和葡萄牙的砵酒。來自美國和澳洲的葡萄酒只屬少數,未受注視;誰想到在後來一場品酒會上,法國頂級佳釀會輸給無名的美國加州酒?再過數十年,葡萄酒界更湧現「新世界」,除了澳洲和美國,還有新西蘭、智利、阿根廷、南非等產酒國?
1970年移居巴黎後,Steven經營葡萄酒專門店以外,又創立了法國首家私立葡萄酒學校。他對法國葡萄酒的熱誠從沒改變,然而他也發現,歐洲以外也有令人驚歎的美酒,遂邀請法國酒壇多位名家,在1976年5月24日雲集巴黎,擔任一場品酒會的評審。結果品酒會改寫了葡萄酒歷史,後來稱為「巴黎品酒會」(Paris Tasting)或「巴黎的審判」(Judgement of Paris)。
巴黎審判 見證美國酒勝法國
在1976年的法國,美國加州葡萄酒並未有售,Steven卻對它好奇得很,很想比較一下加州酒與法國酒。勇於創新的他決定舉辦品酒會,主題是當時沒有人聯想到的﹕以法國1855列級酒莊出品對比美國加州Cabernet Sauvignon紅酒;白酒環節則是布根地對美國加州Chardonnay。評審包括九位法國葡萄酒界知名人士,加上Steven及他的葡萄酒學校總監。
Steven的最初目標,只是想人留意法國以外的世界,認識加州葡萄酒而已,然而戰果卻是始料不到﹕「五強」不止是法國佳釀,也包括美國酒;更意外是無論是紅酒或白酒組別,冠軍都是來自美國﹕白酒是Chateau Montelena Chardonnay 1973,紅酒則是Stag's Leap Wine Cellars 1973!它們分別打敗了包括1972或73年份來自布根地Meursault、Puligny-Montrachet的一級葡萄園和特級葡萄園區Batard-Montrachet的白酒,以及1855一級列級酒莊Chateau Mouton-Rothschild 1970、Chateau Haut-Brion 1970和二級莊的Chateau Montrose 1970。
自此,人們更留意美國等「新世界」葡萄酒,它們的市場佔有率更於數十年間急升至接近50%。
Steven回想說,要非當年列席的美國《時代》雜誌記者George Taber的報道,惹來法國傳媒注意,那場小型品酒會總不會帶來如斯影響,更令法國葡萄酒界感到地位動搖,繼而走向世界,力求進步。其中一個好例子就是今天備受追捧的「OPUS ONE」﹕在品酒會僅列第二的Chateau Mouton-Rothschild 1970,在三年後的1979年,酒莊掌舵人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跟美國加州酒莊的巨頭Robert Mondavi合資,釀造加州葡萄酒,並於1982年命名為「OPUS ONE」,使美國加州酒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賞識智利 向新世界出發
到了1990年代,葡萄酒界醞釀着另一場革命,新興的葡萄酒國智利正在崛起。九十年代初,Steven首次踏足智利這個國度,參觀酒莊,認識全新的葡萄酒世界。及至2004年,他獲智利酒莊Vina Errázuriz的莊主Eduardo Chadwick邀請,主持於柏林舉行的品酒會,後來被稱為「柏林品酒會」(Berlin Tasting),更有人視之為「巴黎品酒會」的延續。
Eduardo有感智利酒並未受國際認同,雖是知名的產酒國之一,卻總與「質素」一詞無緣,於是誠邀Steven主持品酒會。2004年1月24日,Steven再度親身見證酒史的新一頁。他與另一瑞士葡萄酒專家René Gabriel主持品酒環節,帶領多位來自英國、瑞士和德國的專家(包括葡萄酒大師及侍酒大師)為10款酒評分。它們來自2000或2001年份,包括Vina Errázuriz酒莊的旗艦出品Vinedo Chadwick、Don Maximiano Founder's Reserve和1995年起與美國Robert Mondavi合作釀造的Sena;另有波爾多1855列級酒莊的一級莊Chateau Lafite-Rothschild、Chateau Margaux和Chateau Latour,以及意大利的Solaia。結果再一次震驚葡萄酒界,第一、二位分別由智利的Vinedo Chadwick 2000及Sena 2001包辦!
酒評人的意義是……
或許大家會以為,酒評人的角色就是為葡萄酒評分,給消費者一點提示,那是好酒,那是特別好的酒;甚或讓消費者知道不同價格的酒,那些是價廉物美,那些是物有所值。似乎,大家遺忘了一點﹕酒評人的經驗和對葡萄酒的深入認識,為他們注入動力,積極去發掘酒界的新事物,與業內人士分享之餘,亦希望盡點力把有質素的新進葡萄酒引進市場。
今日Steven憶述當年的巴黎品酒會時,暗自微微一笑,可見他因為美國加州酒得到認同而高興。
Steven Spurrier 小檔案
1941﹕英國出生
1964﹕於倫敦開展葡萄酒事業
1970﹕移居巴黎,購入葡萄酒小店「Les Caves de la Madeleine」
1973﹕創立法國第一家私立葡萄酒學校「L'Academie du Vin」
1976﹕主辦「巴黎品酒會」
1982﹕開辦佳士得拍賣行葡萄酒課程
1988﹕獲選為「年度人物(釀酒學)」;同年搬回英國,續當葡萄酒顧問及寫作人
2001﹕獲得「Le Grand Prix de l'Academie Internationale du Vin」殊榮,是自1982年以來第三人獲獎
2004﹕任英國大型葡萄酒比賽Decanter World Wine Awards的主席;同年主持「柏林品酒會」
2014﹕投身葡萄酒業50周年;現擔任雜誌Decanter編輯顧問、葡萄酒作家圈子「Circle of Wine Writers」主席、新加坡航空葡萄酒顧問
下一顆酒國新星?
不同的「柏林品酒會」,近十年間於世界各地16個城市舉行,Steven亦多次獲邀任主持。品酒會陸續加入新元素,例如2010年於紐約舉行那場,首次加入單一葡萄品種的智利酒;2011年起,酒單加插了較舊年份的葡萄酒;後來亦加入西班牙酒作比併。
Steven多年來主持「柏林品酒會」,一直沿用蒙瓶品酒方法,在不知道品評的葡萄酒單和次序的情況下,他帶領資深酒評家品試各款紅酒,提出意見並評分。這些年來,他見着歐洲的酒評家不再只投票給歐洲出品,開始擴闊視野,多次給智利酒投出一票。智利酒莊所釀造的頂級佳品持續地受到國際認同,也令Steven對智利酒另眼相看。
看好阿根廷 中國不容忽視
問到Steven未來的酒國新星會是誰,又如何看中國葡萄酒出品,他分享了剛於阿根廷擔任評審的體驗,發現不少阿根廷出品十分出眾;至於中國的葡萄酒,他就提到早於2011年,已經有一瓶中國出品位列Decanter葡萄酒大賽的國際大獎名單上,不容忽視。
文:酒妮花
圖:黄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林韻兒
food@mingpao.com
50年葡萄酒界的革命者
2014年是Steven Spurrier入行50周年紀念,有着特別意義。他見證着葡萄酒世界的變化,亦帶動過酒界好幾回「革命」。
於英國出生的Steven,受祖父薰陶,對葡萄酒和美術十分感興趣,大學畢業不久即投身葡萄酒事業。當時是1960年代的倫敦,葡萄酒多為英國中上流社會享用,見於社交場合,可不是人人接觸得到;當年,葡萄酒亦沒有今天所謂的新、舊世界之分,只有「歐洲」一個世界,主要產自歐洲四國:法國、意大利、德國和葡萄牙的砵酒。來自美國和澳洲的葡萄酒只屬少數,未受注視;誰想到在後來一場品酒會上,法國頂級佳釀會輸給無名的美國加州酒?再過數十年,葡萄酒界更湧現「新世界」,除了澳洲和美國,還有新西蘭、智利、阿根廷、南非等產酒國?
1970年移居巴黎後,Steven經營葡萄酒專門店以外,又創立了法國首家私立葡萄酒學校。他對法國葡萄酒的熱誠從沒改變,然而他也發現,歐洲以外也有令人驚歎的美酒,遂邀請法國酒壇多位名家,在1976年5月24日雲集巴黎,擔任一場品酒會的評審。結果品酒會改寫了葡萄酒歷史,後來稱為「巴黎品酒會」(Paris Tasting)或「巴黎的審判」(Judgement of Paris)。
巴黎審判 見證美國酒勝法國
在1976年的法國,美國加州葡萄酒並未有售,Steven卻對它好奇得很,很想比較一下加州酒與法國酒。勇於創新的他決定舉辦品酒會,主題是當時沒有人聯想到的﹕以法國1855列級酒莊出品對比美國加州Cabernet Sauvignon紅酒;白酒環節則是布根地對美國加州Chardonnay。評審包括九位法國葡萄酒界知名人士,加上Steven及他的葡萄酒學校總監。
Steven的最初目標,只是想人留意法國以外的世界,認識加州葡萄酒而已,然而戰果卻是始料不到﹕「五強」不止是法國佳釀,也包括美國酒;更意外是無論是紅酒或白酒組別,冠軍都是來自美國﹕白酒是Chateau Montelena Chardonnay 1973,紅酒則是Stag's Leap Wine Cellars 1973!它們分別打敗了包括1972或73年份來自布根地Meursault、Puligny-Montrachet的一級葡萄園和特級葡萄園區Batard-Montrachet的白酒,以及1855一級列級酒莊Chateau Mouton-Rothschild 1970、Chateau Haut-Brion 1970和二級莊的Chateau Montrose 1970。
自此,人們更留意美國等「新世界」葡萄酒,它們的市場佔有率更於數十年間急升至接近50%。
Steven回想說,要非當年列席的美國《時代》雜誌記者George Taber的報道,惹來法國傳媒注意,那場小型品酒會總不會帶來如斯影響,更令法國葡萄酒界感到地位動搖,繼而走向世界,力求進步。其中一個好例子就是今天備受追捧的「OPUS ONE」﹕在品酒會僅列第二的Chateau Mouton-Rothschild 1970,在三年後的1979年,酒莊掌舵人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跟美國加州酒莊的巨頭Robert Mondavi合資,釀造加州葡萄酒,並於1982年命名為「OPUS ONE」,使美國加州酒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賞識智利 向新世界出發
到了1990年代,葡萄酒界醞釀着另一場革命,新興的葡萄酒國智利正在崛起。九十年代初,Steven首次踏足智利這個國度,參觀酒莊,認識全新的葡萄酒世界。及至2004年,他獲智利酒莊Vina Errázuriz的莊主Eduardo Chadwick邀請,主持於柏林舉行的品酒會,後來被稱為「柏林品酒會」(Berlin Tasting),更有人視之為「巴黎品酒會」的延續。
Eduardo有感智利酒並未受國際認同,雖是知名的產酒國之一,卻總與「質素」一詞無緣,於是誠邀Steven主持品酒會。2004年1月24日,Steven再度親身見證酒史的新一頁。他與另一瑞士葡萄酒專家René Gabriel主持品酒環節,帶領多位來自英國、瑞士和德國的專家(包括葡萄酒大師及侍酒大師)為10款酒評分。它們來自2000或2001年份,包括Vina Errázuriz酒莊的旗艦出品Vinedo Chadwick、Don Maximiano Founder's Reserve和1995年起與美國Robert Mondavi合作釀造的Sena;另有波爾多1855列級酒莊的一級莊Chateau Lafite-Rothschild、Chateau Margaux和Chateau Latour,以及意大利的Solaia。結果再一次震驚葡萄酒界,第一、二位分別由智利的Vinedo Chadwick 2000及Sena 2001包辦!
酒評人的意義是……
或許大家會以為,酒評人的角色就是為葡萄酒評分,給消費者一點提示,那是好酒,那是特別好的酒;甚或讓消費者知道不同價格的酒,那些是價廉物美,那些是物有所值。似乎,大家遺忘了一點﹕酒評人的經驗和對葡萄酒的深入認識,為他們注入動力,積極去發掘酒界的新事物,與業內人士分享之餘,亦希望盡點力把有質素的新進葡萄酒引進市場。
今日Steven憶述當年的巴黎品酒會時,暗自微微一笑,可見他因為美國加州酒得到認同而高興。
Steven Spurrier 小檔案
1941﹕英國出生
1964﹕於倫敦開展葡萄酒事業
1970﹕移居巴黎,購入葡萄酒小店「Les Caves de la Madeleine」
1973﹕創立法國第一家私立葡萄酒學校「L'Academie du Vin」
1976﹕主辦「巴黎品酒會」
1982﹕開辦佳士得拍賣行葡萄酒課程
1988﹕獲選為「年度人物(釀酒學)」;同年搬回英國,續當葡萄酒顧問及寫作人
2001﹕獲得「Le Grand Prix de l'Academie Internationale du Vin」殊榮,是自1982年以來第三人獲獎
2004﹕任英國大型葡萄酒比賽Decanter World Wine Awards的主席;同年主持「柏林品酒會」
2014﹕投身葡萄酒業50周年;現擔任雜誌Decanter編輯顧問、葡萄酒作家圈子「Circle of Wine Writers」主席、新加坡航空葡萄酒顧問
下一顆酒國新星?
不同的「柏林品酒會」,近十年間於世界各地16個城市舉行,Steven亦多次獲邀任主持。品酒會陸續加入新元素,例如2010年於紐約舉行那場,首次加入單一葡萄品種的智利酒;2011年起,酒單加插了較舊年份的葡萄酒;後來亦加入西班牙酒作比併。
Steven多年來主持「柏林品酒會」,一直沿用蒙瓶品酒方法,在不知道品評的葡萄酒單和次序的情況下,他帶領資深酒評家品試各款紅酒,提出意見並評分。這些年來,他見着歐洲的酒評家不再只投票給歐洲出品,開始擴闊視野,多次給智利酒投出一票。智利酒莊所釀造的頂級佳品持續地受到國際認同,也令Steven對智利酒另眼相看。
看好阿根廷 中國不容忽視
問到Steven未來的酒國新星會是誰,又如何看中國葡萄酒出品,他分享了剛於阿根廷擔任評審的體驗,發現不少阿根廷出品十分出眾;至於中國的葡萄酒,他就提到早於2011年,已經有一瓶中國出品位列Decanter葡萄酒大賽的國際大獎名單上,不容忽視。
文:酒妮花
圖:黄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林韻兒
food@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