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央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訪問上海,從時序看來,極可能與政改有關,我們認為立法會議員、特別是泛民陣營議員,只要行程中確定可與負責政改事務的中央官員溝通交流,商討政改事宜,就應該參加訪問。政改由中央主導,只要有機會與中央官員商討,泛民議員不應該輕言放棄;因為有一點清楚無誤,就是泛民對普選特首的訴求,必須向中央提出,才有可能透過商討成事,若泛民抵制會晤中央官員,則無論訴求有多理想,也不可能實現。道理就是那麼簡單。
中央邀請訪問上海
泛民宜應約商討政改
今次政改,政府約3個半月前開始諮詢以來,各方都擺出強硬立場,例如建制陣營按中央官員喬曉陽和李飛的講話,對普選特首安排必須符合《基本法》與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和決定,寸步不讓,並強調由提名委員會提名,即是體現集體意志;北京「兩會」期間,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就政改定調,然後部分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分別演繹中央對政改的精神,連「特首普選結果難以預測,提名委員會有把關作用,可以防止對抗中央的人成為候選人」這樣明目張膽搞「篩選」的話,也宣諸於口。至於泛民陣營,過去一段日子提出公民提名、政黨提名、三軌提名等,實際上要衝開提名委員會的桎梏,突破篩選安排,爭取沒有不合理限制的真普選。
這段日子,建制陣營轉達的中央意旨和泛民的訴求,可謂南轅北轍,無任何交集,若情况持續下去,不但諮詢變得毫無意義,政改成事的機會等於零。因此,若要有轉變,中央與泛民必須有溝通、有商討,才有望找出各方可以接受的安排。在這個背景下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訪問上海,有理由相信中央期望藉此與泛民議員溝通交流,為政改爭議破冰。
個別泛民政團、議員對於中央的邀請,第一個反應是斷然拒絕,並號召其他泛民議員抵制,這種取態,除了部分泛民議員一廂情願的所謂道德制高點,看不到有任何積極作用。全體立法會議員勞師動衆到上海接受款待,當然沒有必要,也不應該;不過,設若到上海訪問,重頭戲是與中央官員會晤,就政改事宜溝通交流,這樣的機會,若泛民議員抵制,則不僅擺姿態,實際是不肯面對中央負責政改的對口官員。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表示相信訪滬期間,會有負責基本法及政改的中央官員與議員會面,云云,相信這是她恐防議員錯失機會而透露的中央「機密」。
中央這次邀請,特首梁振英宣布時無提到有先決條件,因此有理由相信這次邀請,即使與中央官員商討政改,議題範圍也是開放的,屆時泛民議員當面向中央官員提出包括公民提名在內的訴求,看不到有何不可。所以,從必要性和實用性兩方面而言,泛民議員到上海會晤中央官員,即使性質是鴻門宴,也要義不容辭赴會,因為這是爭取真普選的其中一次機會,放棄了,就是失職。當然,若行程安排見不到中央官員,則另當別論,那是不去也罷。
中央這次出招,從動機和目的都可以理解。香港在2017年落實特首普選,是兌現中央對港人的承諾,事涉中央威信;另外,今次政改方案若未能獲得立法會三分二多數通過,政制原地踏步,則香港的管治會倍添困難,而且若政改無共識,屆時「佔中」登場,香港會掀起怎樣的波瀾,無法想像。以現在中央與泛民就政改立場分歧之大,若不嘗試收窄分歧、尋求妥協,則政改泡湯可能性極大。
在北京「兩會」期間,除了張德江亮出被解讀為中央的政改底線以外,部分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放言要求泛民妥協,提出2017並非普選終極,可先取得選民一人一票的投票形式,往後再尋求改進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提名安排和程序等,云云。這種循序漸進論調,耳熟能詳,已經講了30多年,在今次政改討論有多大號召力,且看市民反應,不過,以中央操控「循序漸進」的往績,若要港人相信走前一步就可以得到真普選,現在看不到有此可能。
若想政改有共識
中央泛民都要妥協
例如,近日人大代表羅范椒芬有說法,表示理解中央希望由提委會把關,使對抗中央的人不可以成為候選人;這種論調,不啻明示提委會的功能,就是要篩走與中央對抗的人,此乃毫不掩飾的篩選;雖然政府官員(包括林鄭月娥)回應此乃個人意見,並非特區政府的立場,但是,過去這種聲稱傳達中央意旨的說法,起初都被解讀為個人意見、言論自由,最終卻成為由京官宣示的政策的例子,罄竹難書。今次羅范椒芬的說法,不知道會否「重蹈覆轍」,不過,可以預言若此乃中央的立場,則要泛民議員接受,難矣!我們舉出這個例子,說明政改爭議,不單泛民要妥協,中央也要妥協;若只要求泛民妥協,中央則企硬,無異於要泛民投降。若中央以此取態處理政改,難有共識,也絕無意義。
中央還需要就另一件事妥協,就是給部分泛民議員發回回鄉證。今次中央發出邀請之後,就有泛民議員說「不想每次去(內地)也是施捨」,表示可能不應邀赴會,這是氣話,不過並非無道理。董建華、曾蔭權到現在梁振英3任特首,都說過要為部分議員爭取發回回鄉證,但是10多年下來,全無進展;其實,這些議員得到市民支持,卻被自己的國家禁足,有歪情理。中央應該展示泱泱大度的一面,視他們為正常國民,發回回鄉證,讓他們得以自由進出國門。這些議員有多大能量?以今日國家的狀况,不知道一個堂堂大國害怕些什麼?結束與泛民的不正常關係,是中央的明智選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中央邀請訪問上海
泛民宜應約商討政改
今次政改,政府約3個半月前開始諮詢以來,各方都擺出強硬立場,例如建制陣營按中央官員喬曉陽和李飛的講話,對普選特首安排必須符合《基本法》與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和決定,寸步不讓,並強調由提名委員會提名,即是體現集體意志;北京「兩會」期間,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就政改定調,然後部分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分別演繹中央對政改的精神,連「特首普選結果難以預測,提名委員會有把關作用,可以防止對抗中央的人成為候選人」這樣明目張膽搞「篩選」的話,也宣諸於口。至於泛民陣營,過去一段日子提出公民提名、政黨提名、三軌提名等,實際上要衝開提名委員會的桎梏,突破篩選安排,爭取沒有不合理限制的真普選。
這段日子,建制陣營轉達的中央意旨和泛民的訴求,可謂南轅北轍,無任何交集,若情况持續下去,不但諮詢變得毫無意義,政改成事的機會等於零。因此,若要有轉變,中央與泛民必須有溝通、有商討,才有望找出各方可以接受的安排。在這個背景下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訪問上海,有理由相信中央期望藉此與泛民議員溝通交流,為政改爭議破冰。
個別泛民政團、議員對於中央的邀請,第一個反應是斷然拒絕,並號召其他泛民議員抵制,這種取態,除了部分泛民議員一廂情願的所謂道德制高點,看不到有任何積極作用。全體立法會議員勞師動衆到上海接受款待,當然沒有必要,也不應該;不過,設若到上海訪問,重頭戲是與中央官員會晤,就政改事宜溝通交流,這樣的機會,若泛民議員抵制,則不僅擺姿態,實際是不肯面對中央負責政改的對口官員。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表示相信訪滬期間,會有負責基本法及政改的中央官員與議員會面,云云,相信這是她恐防議員錯失機會而透露的中央「機密」。
中央這次邀請,特首梁振英宣布時無提到有先決條件,因此有理由相信這次邀請,即使與中央官員商討政改,議題範圍也是開放的,屆時泛民議員當面向中央官員提出包括公民提名在內的訴求,看不到有何不可。所以,從必要性和實用性兩方面而言,泛民議員到上海會晤中央官員,即使性質是鴻門宴,也要義不容辭赴會,因為這是爭取真普選的其中一次機會,放棄了,就是失職。當然,若行程安排見不到中央官員,則另當別論,那是不去也罷。
中央這次出招,從動機和目的都可以理解。香港在2017年落實特首普選,是兌現中央對港人的承諾,事涉中央威信;另外,今次政改方案若未能獲得立法會三分二多數通過,政制原地踏步,則香港的管治會倍添困難,而且若政改無共識,屆時「佔中」登場,香港會掀起怎樣的波瀾,無法想像。以現在中央與泛民就政改立場分歧之大,若不嘗試收窄分歧、尋求妥協,則政改泡湯可能性極大。
在北京「兩會」期間,除了張德江亮出被解讀為中央的政改底線以外,部分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放言要求泛民妥協,提出2017並非普選終極,可先取得選民一人一票的投票形式,往後再尋求改進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提名安排和程序等,云云。這種循序漸進論調,耳熟能詳,已經講了30多年,在今次政改討論有多大號召力,且看市民反應,不過,以中央操控「循序漸進」的往績,若要港人相信走前一步就可以得到真普選,現在看不到有此可能。
若想政改有共識
中央泛民都要妥協
例如,近日人大代表羅范椒芬有說法,表示理解中央希望由提委會把關,使對抗中央的人不可以成為候選人;這種論調,不啻明示提委會的功能,就是要篩走與中央對抗的人,此乃毫不掩飾的篩選;雖然政府官員(包括林鄭月娥)回應此乃個人意見,並非特區政府的立場,但是,過去這種聲稱傳達中央意旨的說法,起初都被解讀為個人意見、言論自由,最終卻成為由京官宣示的政策的例子,罄竹難書。今次羅范椒芬的說法,不知道會否「重蹈覆轍」,不過,可以預言若此乃中央的立場,則要泛民議員接受,難矣!我們舉出這個例子,說明政改爭議,不單泛民要妥協,中央也要妥協;若只要求泛民妥協,中央則企硬,無異於要泛民投降。若中央以此取態處理政改,難有共識,也絕無意義。
中央還需要就另一件事妥協,就是給部分泛民議員發回回鄉證。今次中央發出邀請之後,就有泛民議員說「不想每次去(內地)也是施捨」,表示可能不應邀赴會,這是氣話,不過並非無道理。董建華、曾蔭權到現在梁振英3任特首,都說過要為部分議員爭取發回回鄉證,但是10多年下來,全無進展;其實,這些議員得到市民支持,卻被自己的國家禁足,有歪情理。中央應該展示泱泱大度的一面,視他們為正常國民,發回回鄉證,讓他們得以自由進出國門。這些議員有多大能量?以今日國家的狀况,不知道一個堂堂大國害怕些什麼?結束與泛民的不正常關係,是中央的明智選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