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廣東電視台《DV現場》節目日前暗訪發現,中山市火炬開發區一家電子廠不顧法令招聘未滿16歲童工,甚至教唆應聘者製造假身分證明來規避檢查。其實,就在去年,同一節目還報道過多宗珠三角企業非法聘用童工的新聞,童工現象在珠三角可謂屢禁不絕。
內地勞動法規不完善、政府對企業監管力度薄弱、童工薪資低等都是原因,但首先令筆者想到的卻是內地企業家兩個愈來愈明顯的特點。
滿口仁義道德未保障下屬
第一個是嘴上講的道德與實際的商業行為不相干。內地近年出現「國學熱」,參加者大多是一些企業高管、民企老闆。且不管這些「國學班」是否貨真價實,企業家願意主動學習商業以外的知識是值得鼓勵的。不過,在與一些民企老闆交流後,這種美好的想像很快就被打破。
最大的感觸不是他們熱中於談論孔孟,而是口中的「禮義廉恥」與實際行動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他們一邊放言在日常會以傳統道德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一邊卻無視自己企業違反法律,不為員工購買社保;能在上香拜佛時給寺廟大筆捐款,卻吝嗇於給員工發放高溫補貼。
其實,「國學班」如同其他商業課程一樣,只是又一個供老闆結交朋友、暢談生意的「餐桌」。企業家在意的並非國學或思想能力、道德素質的提高,而是經過傳統文化的包裝,為自己鍍上一件「有思想」的外衣;他們真正服膺的並非道德價值,而是利益最大化的商業邏輯。這也是聘用童工、超時加班、違法解僱等問題屢禁不絕、反獲企業家容忍甚至鼓勵的重要原因。
稱商業無關政治避險卸責
第二個是佯稱政治可以與商業無關,背後卻另搞一套。2013年6月,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在一次小型座談會上表示:「從現在起我們要在商言商,以後的聚會我們只講商業不談政治,做好商業是我們的本分」。
此話一出,便在內地引起不少波瀾。實際上,假如把柳傳志的話用一種更通俗的方式來表達,就是「我只做生意不做憤青」。因此,在其後「在商言商」的大討論中,雖然知識界批柳的聲音佔多數,但不少企業家也在全力挺柳。
不過,政治與商業的關係從來不是一刀就能兩斷的。柳傳志避談政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論政有風險、論政環境不夠自由。但愈是如此,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企業家,就愈有責任改變氛圍,因為政治環境決定了商業環境。政治權力若不受制約與監督,政策法規可被隨意解釋,要做到如柳傳志所言「把企業辦好就行」,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幾年前重慶「唱紅打黑」時,一批企業家被關進牢房、沒收財產,就是商業無法脫離政治的生動例證。從此角度看,「在商言商」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幻影,在劣質的政治環境中,企業家明哲保身的願望,也注定無法實現。
正是因為深諳政治環境的複雜,作為個體的企業家根本無力影響多變的政治環境,於是他們乾脆假裝認為政治與商業無關——只要我不干涉政治,政治就別來干涉我(只要讓我悶聲發大財,我就不會干預政治)。另一方面,他們同樣深知,嚴格遵循法律法規,並不能保證企業的生存發展,真正左右企業命運的,其實是企業與政府或與官員之間的關係。
媒體舉報廠接風聲遷童工
因此,是否嚴格遵守不得招聘童工、不得超時加班、不得非法解僱的法律規定,差別並不太大。去年暑假,廣東電視台《DV現場》節目記者向深圳勞動部門舉報當地一家企業聘用童工,結果在官員到來檢查前,該工廠好像有千里眼、順風耳,提前安排童工搬出宿舍,此事自然就無實質證據了。換言之,不少老闆並非對政治不加理會,他們只不過不在公開場合光明正大地談論政治,而喜歡在暗地裏搞另一套「政治」。
明乎上述兩點,再去看排放污染、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等社會問題,就會知道它們之所以長久困擾內地社會,絕非法律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力這麽簡單。
作者是內地自由撰稿人
內地勞動法規不完善、政府對企業監管力度薄弱、童工薪資低等都是原因,但首先令筆者想到的卻是內地企業家兩個愈來愈明顯的特點。
滿口仁義道德未保障下屬
第一個是嘴上講的道德與實際的商業行為不相干。內地近年出現「國學熱」,參加者大多是一些企業高管、民企老闆。且不管這些「國學班」是否貨真價實,企業家願意主動學習商業以外的知識是值得鼓勵的。不過,在與一些民企老闆交流後,這種美好的想像很快就被打破。
最大的感觸不是他們熱中於談論孔孟,而是口中的「禮義廉恥」與實際行動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他們一邊放言在日常會以傳統道德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一邊卻無視自己企業違反法律,不為員工購買社保;能在上香拜佛時給寺廟大筆捐款,卻吝嗇於給員工發放高溫補貼。
其實,「國學班」如同其他商業課程一樣,只是又一個供老闆結交朋友、暢談生意的「餐桌」。企業家在意的並非國學或思想能力、道德素質的提高,而是經過傳統文化的包裝,為自己鍍上一件「有思想」的外衣;他們真正服膺的並非道德價值,而是利益最大化的商業邏輯。這也是聘用童工、超時加班、違法解僱等問題屢禁不絕、反獲企業家容忍甚至鼓勵的重要原因。
稱商業無關政治避險卸責
第二個是佯稱政治可以與商業無關,背後卻另搞一套。2013年6月,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在一次小型座談會上表示:「從現在起我們要在商言商,以後的聚會我們只講商業不談政治,做好商業是我們的本分」。
此話一出,便在內地引起不少波瀾。實際上,假如把柳傳志的話用一種更通俗的方式來表達,就是「我只做生意不做憤青」。因此,在其後「在商言商」的大討論中,雖然知識界批柳的聲音佔多數,但不少企業家也在全力挺柳。
不過,政治與商業的關係從來不是一刀就能兩斷的。柳傳志避談政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論政有風險、論政環境不夠自由。但愈是如此,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企業家,就愈有責任改變氛圍,因為政治環境決定了商業環境。政治權力若不受制約與監督,政策法規可被隨意解釋,要做到如柳傳志所言「把企業辦好就行」,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幾年前重慶「唱紅打黑」時,一批企業家被關進牢房、沒收財產,就是商業無法脫離政治的生動例證。從此角度看,「在商言商」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幻影,在劣質的政治環境中,企業家明哲保身的願望,也注定無法實現。
正是因為深諳政治環境的複雜,作為個體的企業家根本無力影響多變的政治環境,於是他們乾脆假裝認為政治與商業無關——只要我不干涉政治,政治就別來干涉我(只要讓我悶聲發大財,我就不會干預政治)。另一方面,他們同樣深知,嚴格遵循法律法規,並不能保證企業的生存發展,真正左右企業命運的,其實是企業與政府或與官員之間的關係。
媒體舉報廠接風聲遷童工
因此,是否嚴格遵守不得招聘童工、不得超時加班、不得非法解僱的法律規定,差別並不太大。去年暑假,廣東電視台《DV現場》節目記者向深圳勞動部門舉報當地一家企業聘用童工,結果在官員到來檢查前,該工廠好像有千里眼、順風耳,提前安排童工搬出宿舍,此事自然就無實質證據了。換言之,不少老闆並非對政治不加理會,他們只不過不在公開場合光明正大地談論政治,而喜歡在暗地裏搞另一套「政治」。
明乎上述兩點,再去看排放污染、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等社會問題,就會知道它們之所以長久困擾內地社會,絕非法律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力這麽簡單。
作者是內地自由撰稿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