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子樂﹕新高中學生 貧富差距加劇?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14日 06:35
2014年03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報紙有文章引述教育學院去年公布的一項研究,根據人口普查的數據,發現由1991年窮學生和富學生升大學的比例相若,擴大到2011年富學生的比例較窮學生的高出近3倍。相關文章亦提及另一項由中文大學碩士生進行的研究,發現家境較富裕的學生在新高中學制中更佔優勢。由此看來,升學不平等的現象日趨嚴峻,令人憂慮。然而,在討論解決方法前,我們或需不厭其煩的把情况仔細地弄清楚:究竟新高中學制下貧富學生升學比例的差距有沒有被放大了(或低估了)?


人口點算方法有變

海外留學生數據成關鍵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所長趙永佳教授和副研究員葉仲茵於去年在報章撰文指出,人口普查在2000年前後採用不同的人口點算方法;2000年以前的點算方法未有把大部分海外留學生計算在內。文章詳細解釋普查中新舊點算方法的一些「竅妙」,筆者在此不宜覆述全部。總之我們從中知悉,大部分海外留學生未有於1991年普查的相關數據中反映出來(採用舊點算方法),所以要拿來跟2011年的作直接比較的話,可要小心解讀。試想想,富家子弟多出國留學,假若1991年數據跟2011年的一樣把這類學生包括在內的話,廿年間入學率的貧富差距可能沒有那麼大。


那新高中學制和課程跟升學的貧富差距有何關係?從因果機制的角度來說,貧富學生成績差距的解說多以「家境資源論」為主,即中產家庭擁有較多社經、文化資源去培養子女,使子女在學業表現和升學上均可佔優。但以「家境資源論」籠統地解釋此問題,則未能聚焦到課程結構特質和教育不平等之間的關係上。


學制課程與升學不平等之關係

文獻研究眾說不一

早於10年前教改爭論中有評論文章引用社會學家Basil Bernstein的理論,推斷以通識為主導的新高中課程是由舊學制的傳統教育趨向跨學科、多元化教與學的「進步教育」,要求更多學科知識以外各種社會體驗、文化修養的「本領」,那中產孩子在這些方面均有文化優勢(例如從小參與不同興趣班、海外遊學團),進而拉闊貧富學生的學業差異。


但這種詮釋其實跟該理論的原旨略有出入。該理論重點並非在於比較哪種教學法會造成更大的階級差異,而是要揭示出兩者根底裏均來自中產階級之意識形態,就這樣下來基層學生總是處於劣勢。值得一提,關於在不同學制及課程下升學的貧富差距會擴大或收窄(或變化不大)的問題,不但理論層面上各學派眾說紛紜,並且過去的實證研究結果不一。好像英美教改爭論中亦不乏對進步教育的「正面」看法,例如有學者認為進步教育的改革若能包括緊貼學生文化背景的課程、採用廣泛的評估準則等作法,可使教育過程和結果變得較平等。


新學制是否加劇「貧富懸殊」

不宜過早下定論

筆者因研究關係訪問了一些新高中師生,發現中產學生有多方面表現仍比基層學生佔優,但單針對課程特質而言,他們的「文化資本」未見得因此額外獲得獎勵。以通識科為例,以下是筆者一些觀察:


(1)書寫能力和閱讀新聞的習慣被視為對通識學習很重要,但目前絕大部分學校皆以中文應試,而且日常看電視新聞、看報紙乃普羅大眾的行為(有別於閱讀書籍習慣),似乎階級意味較少。另外,家長們不論貧富均不傾向干涉上高中的子女學業;當跟子女討論時事,多是情感抒發或簡單意見,對學習難起幫助。


(2)個人閱歷上,不論貧富學生對生活觀察多流於表面,而通識課程要求對不同社會議題作深入探討、釐清概念、多角度思考等,對學生來說依舊是「要讀的」學科,個人經驗在實際課堂和應試上幫不上忙(專題研習方面亦然)。


總之基層學生的學業劣勢有否和如何受到「進一步惡化」,此一問題尚未足以確認。而回到整體上看,對於新高中學制及課程為莘莘學子升學的貧富差距帶來何種衝擊,關乎教育均等和學習公平的理念,問題需更多討論。


作者為中文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