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廣大農村的大部分農民仍將土地、特別是宅基地(類似於建丁屋的地)視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繼去年十八大及今年兩會,中央都特別提出逐步開放農村土地流轉,包括耕地及宅基地,以增加農民收入。但常年研究三農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科協副主席陳章良則擔心,無細則的土地流轉及大肆城鎮化,會使得農民成為沒地、沒房、沒錢的最終受害者,並大規模湧向城市。
「沒地沒錢沒房」 大規模入城
陳章良說,中央對農民宅基地自由抵押、擔保的政策開放非常小心,醞釀多年,去年三中全會提出試點已是很大突破。他表示,該政策會激發部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並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大問題,但也存在風險。
陳解釋,如果農民將土地抵押換取小量金錢,一旦花光,就變成了沒地、沒房、沒錢的三無人士,他們就會選擇去城市務工,但只能聚居在城市周邊或城中的貧民窟。陳章良又稱,如果政府工作不力,很可能出現像早期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低收入人群聚集成眾、沒人清潔、甚至連警察都不敢進入的貧民窟,反過來影響城鎮化行程,「這個問題的治理就好像是霧霾,明明已經知道了結果,就應該從政策上早預防,而不是發生問題後,再用幾十年時間去治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