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孩是由父母縱出來的,記者甚至聽過有家長說:「我疼他也來不及,怎捨得要他做家務?」然而愛惜孩子,並不等於要他們做隻大懶蟲。
Yennie跟英籍丈夫Piers,育有三名分別4、6及8歲的女兒,都是爸媽眼中的寶貝,但Yennie從小便要女兒學會自理。6歲的靖翹對記者說:「我們每天起牀都會自己刷牙、換校服和吃早餐,會自己收拾書包呢!」除了自理,Yennie還會請女兒分擔家務。每晚吃飯後,她們會各自把自己吃過的碗筷放進廚房,玩過的玩具全部自己收拾,更經常協助媽媽曬晾及摺衣服。
自己著衫 做家務 好玩﹗
孩子把自己照顧得井井有條,全因Yennie從小以遊戲的方式去教導她們。「長女影曦1歲時,我們在家閒着,於是當玩遊戲般教她穿衣服,不久她便學會了,以後都會自己穿。後來她見到妹妹不懂得穿,又會去幫她。幼女舒韻2歲時已幫我晾衣服,最初由我示範把襪子夾在晾衣夾上,她看過一次便做到,其實她當作是遊戲,覺得很好玩,我會告訴她做不到不要緊,但做到時我會加以稱讚,她又有成功感。」
Yennie說,三姊妹覺得幫媽媽做家務是一種習慣,不覺得是苦差。「她們可能不知道幫了我很大忙,因為她們覺得這是應份做的事。例如K1開始,我已經要她們上學時自己揹書包,她們會明白這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從不要求我代勞。的確,小時候她們曾經試過因為眼睏或疲累而埋怨,說不想自己揹,但我會用語言鼓勵,說她們很叻;或者說點別的東西去引開其注意力,例如說要跟她玩遊戲,大家鬥快走到前面的燈柱,於是她又會開心地揹着書包往前走。」
除了用輕鬆的手法讓孩子學會自理,Yennie指出親子間最重要的是互相信任。「上街時我不會刻意拖着她們,因為我相信她們不會隨便走開。首先,我知道她們這個年紀,我能用語言去控制她們的行為,叫她們不要走出馬路,她們會聽話;我也有信心她們在過馬路時,會留意交通安全,也不會走得離我太遠,這就是我們之間的信任。」
過分保護難融入社會
Yennie見過有家長從不讓孩子外出吃飯,因為覺得自己煮的更有營養,便每天為孩子準備飯餸帶到學校,她覺得這也是過分保護孩子的表現。「其實外出吃飯也是一種文化,家長為孩子做得太多,會令他們變得很另類,難以融入這個社會。等於我不會不准孩子吃糖,但會告訴她們不能吃太多,因為會引致蛀牙。孩子明白原因,才會懂得控制自己,不會放縱地吃。」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