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科學家周日發表研究指出,他們在大氣中發現4種破壞臭氧層的新氣體,極可能是過去50多年由人為排放的。由於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已禁止排放這些破壞臭氧層的危險化合物,今次的發現令科學家憂心。
1987年已禁排放
歐洲及澳洲研究團隊稱,這是1990年代以來首次發現破壞地球平流層屏障的新物質,「有4種氣體1960年代以前根本不存於大氣中,這可能出自人為」。其中3種氣體屬於氟氯碳化物(CFC),另一種是氫氟氯碳化物(HCFC)。
研究人員分析了澳洲塔斯馬尼亞1978年至2012年間的空氣樣本及格陵蘭的深層積雪樣本,得出上述結果。目前還不知道氣體的排放源頭。研究團隊估計,截至2012年,這4種氣體已在大氣中累積超過7.4萬噸。
臭氧存在於平流層中,距地球表面15至30公里,能阻擋太陽的紫外線,使人們可免因受過多紫外線照射患上皮膚癌等疾病。198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臭氧層出現大洞,而罪魁禍首是CFC,它普遍使用在雪櫃、冷氣機、噴髮劑及除臭劑中。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限制使用這些物質,到2010年全面禁止。損害臭氧的HCFC亦漸被淘汰。
研究團隊稱,由於《蒙特利爾議定書》中有豁免條款,因此新測得的污染氣體是否屬違法排放,目前還不清楚,但希望未來能減少漏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