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港人最關注的當然是不見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字句,但報告中77次提到改革。可以說,改革的主題貫穿整份報告。特別是李克強在報告中提出以「簡政放權」為核心的行政體制改革,首次提出了「權力清單」的概念,又確令人有所期待。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來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並提出要「讓全社會創造潛力充分釋放,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他指出,進一步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一律向社會公開。清單之外的,一律不得實施審批」。
上述表述與李克強2月11日在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講話的主旨一脈相承,在那次講話中,他提出「對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這番話鏗鏘有力,但關鍵是落實,是行動。「法治政府」的概念,固然令民眾充滿期待,而人們更期待的則是「法治國家」。我們希望,李克強的上述要求,不僅國務院各部門要做到,內地黨政軍各級部門都應比照執行。
政府限權已有進展
執政黨限權應起步
但人們看到內地的現實卻是,各級黨政部門的「權力清單」並不清晰,「權力邊界」無遠弗屆,無所不包。大到政法委對法院、檢察院的判案、檢控的干預,宣傳部門對傳媒的報道、影劇內容的審查,小到大專院校對教師學生課堂討論的限制,甚至網民的微博、網誌和微信的言論,都有各種各樣有形無形的禁區。有誰能數得出中宣部的「權力清單」?又有誰能劃得出政法委的「權力邊界」?這些問題不能解決,又如何能釋放出全社會的創造潛力?如何能彰顯公平正義?
早有內地學者建議,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毋須照搬西方模式,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限制官員個人權力,第二步限制政府權力,第三步限制執政黨權力。近年,內地在限制官員個人權力方面已經做了很多事,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山西、廣東、安徽等多省已公布限制「一把手」權力的措施,黨政主要領導不再直接分管人事、財務、工程建設、行政審批和物資採購等事項;李克強主導的簡政放權,正在做限制政府權力的努力,國務院去年已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事項,今年承諾再取消下放200項,但現在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000多項,仍任重道遠;至於限制執政黨的權力,現在還未破題,也應該提上議程,開始起步。
「你懂的」皇帝新衣
實話難說危及政權
現代國家,公權力的行使是有邊界的,不能「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所謂依法行政,既是指公權力淵源於法律,也是指公權力行使的邊界應止於法律的限定。公權力的邊界,並不因其動機的良好而消失。在法律規定的領域之外,公權力不能隨意限制和侵犯公民的私權利,不管這種限制和侵犯是以什麼動聽的理由和美好的動機。
公權力邊界不清,人民的權力就會受壓縮。在當今中國,若論還權於民者,首推言論批評權,「杜天下之口,非社稷之福」。在今年「兩會」中,貴為政協發言人對幾乎盡人皆知的「大老虎」周永康貪腐案,也不得不用「你懂得」這類玄句來應對,不啻是「皇帝新衣」的現代版,令人唏噓。一個國家的政治,若到了實話不能實說,非得繞着彎子說,迂迴地說,才能於時局有所小補的時候,政治空氣就已經相當惡劣了。如果有責任感的熱血之士,不是變成八面玲瓏的「巧嘴八哥」,就是投身反對陣營,挺身抗爭而變成「烈士」,一個政權又怎能服眾?
權力清單要公開,權力邊界也要清晰。時代在前進,國家要進步,在21世紀的今天,如果觀念還停留在「打天下,坐江山」的封建皇權時代,遲早要被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所淘汰。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來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並提出要「讓全社會創造潛力充分釋放,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他指出,進一步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一律向社會公開。清單之外的,一律不得實施審批」。
上述表述與李克強2月11日在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講話的主旨一脈相承,在那次講話中,他提出「對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這番話鏗鏘有力,但關鍵是落實,是行動。「法治政府」的概念,固然令民眾充滿期待,而人們更期待的則是「法治國家」。我們希望,李克強的上述要求,不僅國務院各部門要做到,內地黨政軍各級部門都應比照執行。
政府限權已有進展
執政黨限權應起步
但人們看到內地的現實卻是,各級黨政部門的「權力清單」並不清晰,「權力邊界」無遠弗屆,無所不包。大到政法委對法院、檢察院的判案、檢控的干預,宣傳部門對傳媒的報道、影劇內容的審查,小到大專院校對教師學生課堂討論的限制,甚至網民的微博、網誌和微信的言論,都有各種各樣有形無形的禁區。有誰能數得出中宣部的「權力清單」?又有誰能劃得出政法委的「權力邊界」?這些問題不能解決,又如何能釋放出全社會的創造潛力?如何能彰顯公平正義?
早有內地學者建議,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毋須照搬西方模式,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限制官員個人權力,第二步限制政府權力,第三步限制執政黨權力。近年,內地在限制官員個人權力方面已經做了很多事,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山西、廣東、安徽等多省已公布限制「一把手」權力的措施,黨政主要領導不再直接分管人事、財務、工程建設、行政審批和物資採購等事項;李克強主導的簡政放權,正在做限制政府權力的努力,國務院去年已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事項,今年承諾再取消下放200項,但現在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000多項,仍任重道遠;至於限制執政黨的權力,現在還未破題,也應該提上議程,開始起步。
「你懂的」皇帝新衣
實話難說危及政權
現代國家,公權力的行使是有邊界的,不能「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所謂依法行政,既是指公權力淵源於法律,也是指公權力行使的邊界應止於法律的限定。公權力的邊界,並不因其動機的良好而消失。在法律規定的領域之外,公權力不能隨意限制和侵犯公民的私權利,不管這種限制和侵犯是以什麼動聽的理由和美好的動機。
公權力邊界不清,人民的權力就會受壓縮。在當今中國,若論還權於民者,首推言論批評權,「杜天下之口,非社稷之福」。在今年「兩會」中,貴為政協發言人對幾乎盡人皆知的「大老虎」周永康貪腐案,也不得不用「你懂得」這類玄句來應對,不啻是「皇帝新衣」的現代版,令人唏噓。一個國家的政治,若到了實話不能實說,非得繞着彎子說,迂迴地說,才能於時局有所小補的時候,政治空氣就已經相當惡劣了。如果有責任感的熱血之士,不是變成八面玲瓏的「巧嘴八哥」,就是投身反對陣營,挺身抗爭而變成「烈士」,一個政權又怎能服眾?
權力清單要公開,權力邊界也要清晰。時代在前進,國家要進步,在21世紀的今天,如果觀念還停留在「打天下,坐江山」的封建皇權時代,遲早要被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所淘汰。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