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圓滿童年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09日 06:35
2014年03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相約流行曲填詞人、也經常在微博發表很「雷人」的二次創作的梁柏堅到勵德邨走一圈,短訊問他在哪裏等?

他回﹕「邨細,在茶餐廳等。」


我從未到過勵德邨,想像不到勵德邨有多細,便跟他確認全邨就只有一間茶餐廳?

他回我直豎拇指一隻。


跟梁柏堅走到勵德邨邨榮樓的後方,已是一片山坡。除了停車場,便是山坡上的遊樂場。


我當場脫口而出︰原來勵德邨真的很細。「但我小時候覺得這裏很大的。」梁柏堅說。


他從出世至8歲都住在這裏,30年後,勵德邨仍載有他遙遠又有童趣的記憶。


隔3層「通風位」

勵德邨於1975年入伙,邨內有3幢分別以「勵」、「德」、「邨」為字頭的大廈﹕勵潔樓、德全樓及邨榮樓,前兩幢是眼鏡形的建築,邨榮樓則是方形大廈。梁柏堅早前在報章撰寫了一篇緬懷勵德邨童年生活的文章,他說當年林海峰一家住方形的一座邨榮樓,他住圓柱形的勵潔樓,而張國強和李麗珍則住在另一圓柱形的德全樓。


勵德邨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該邨的有如「高層土樓」的圓柱建築設計。倒奇怪圓柱形大廈內的單位,家具如沙發、衣櫃等,是否要按着屋內的弧度訂製?梁柏堅說﹕「咁又唔使,其實單位都是扇形的。兩幢大廈另一建築特色就是每隔3層都有一個『通風位』,令大廈光猛,夏天又涼爽。不過打風時也很『應』,整幢大廈都吹到嗚嗚聲,好像整幢樓都會搖動。」大廈每層的房間就如分成10份的冬甩圈。走上14樓便是他的舊居處,終於可以「內窺」這幢圓形建築——從上而下望着往下愈來愈細的圓,有點暈眩的感覺,加上底座光線較暗,更有點令人覺得地面那個圓,好像有種引力想把你吸下去似的……「個地下幾十年都係咁濕漉漉。」梁說完,我才回過神來。


圓形又窄小的走廊通道,好像不宜進行踢波踩單車這些屋邨兒童的集體遊戲。「一樣照踩單車。又會玩『捉伊因』,我哋玩走3層,明明見到朋友响對面走來走去,但走到氣喘都係捉唔到佢哋。」沿着圓圈走,不氣喘也頭暈。他們也會走到每3層的『通風處』去打羽毛球或踢球。「有時去樓梯玩跳樓梯,又或在高層的樓梯間的中空位置往下吐口水,試吓篤口水會唔會落到地下。」都是他那些年的童年玩意。


當年的勵德sound track

發覺得梁柏堅在敘述回憶的時候,不會缺少聲音這一塊。「以前走廊會有人叫賣白糖糕。那位磨鉸剪伯伯叫着又會配兩下磨鐵的聲音,好恐怖。這些圓形走廊很『應聲』的,開門打麻將的話,10層以外都會聽到,還有阿媽鬧仔的聲音……」他說,山坡上還有一群狗,無時無刻都會一同吠起來,「簡直是勵德邨的sound track」,果然是音樂界的人。


蠱惑文具店

長方形的邨榮樓的地舖是勵德邨內店舖的集中地。現時地舖是茶餐廳、麵包店、髮廊、便利店及其他連鎖店等。怎麼邨內沒有街市?邨民去哪裏買餸好?梁柏堅說,現在的茶餐廳從前是街市,「以前這裏沒有食肆、連鎖店,食嘢我們會去銅鑼灣,便利店已經覺得好高級。阿嫲帶我落街買餸,街市檔的人會請我食叉燒。」從前這裏還未至於「百冇」,還有一間叫「瑞榮」的超級市場,現在已成為了另一連鎖超市。現在叫唐伯虎的酒家,是梁幼時就讀的勵德幼稚園,「那位置好像經營什麼都不會長久似的」。地舖還有一間蠱惑文具店﹕「林海峰在節目裏也提過這間舖。那時的小朋友落街玩,經常問文具店借電話打回家報行蹤。後來老闆同細路講『呢度無電話喎』,但轉頭又可能會聽到佢舖頭電話響。」現在屋邨的文具店買少見少,這間「文光書店」早已不在了。


在「別墅」遊樂

邨榮樓有一條天橋接駁至山坡上的遊樂場。以前這裏有很多「不良青年」在這裏玩,六七歲的他不敢與同學來這裏玩。「我們多數上去虎豹別墅玩,你知那裏有很多恐怖的圖畫。」從前勵德邨的小朋友,到別人的別墅去遊樂,都幾「富貴」。他小時候除了與朋友在街流連、去不少屋邨必備的「小童群益會」﹙令人想起「小童群揪會」這個暱稱﹚,最愛到朋友屋企砌Lego。朋友的哥哥,屋企有雙卡式錄音機,他會去找他「dup」帶——錄粵語流行歌,也錄一些的士高音樂。「現在很多人可能未聽過什麼是『雙卡式』。」他說現在填詞與當時「dup」帶這項活動應該沒有直接關係。但總覺得屋邨是「煲歌」的好地方——家家戶戶打開門戶,一家聽收音機、看電視,隔籬鄰舍就如此共同沉浸在粵語流行歌的黃金年代。


平民價 海景房

當我們經過勵德邨的停車場,發現那裏也泊着不少名貴房車。「好多人發咗達都唔捨得走,或者家人還留在這裏住。畀着我都唔捨得走啦。呢條村『串』嘅地方就係以茶餐廳嘅價錢,住到酒店嘅環境!」現在邨榮樓旁的是兩幢豪宅「上林」﹙以前叫麗星樓﹚,頂層2000多呎的豪宅,售價過億,但與勵德邨高層住戶的景觀差距不遠。


他說早期的南區華富邨,未有數碼港、貝沙灣建設之前,雖有無敵海景,但也只屬「隔涉」屋邨,未算平民豪宅。但勵德邨卻位處鄰近港島市區,交通尚算方便,大部分高層住戶面對的可是維多利亞港海景!


香港實驗式屋邨

位於大坑的勵德邨,是香港房屋協會﹙下稱房協﹚轄下的屋邨。早期房協屋邨的名字,如勵德、乙明、祖堯、明華等,都是來自房協創會委員鄔勵德﹙Michael Wright﹚、陳乙明、關祖堯爵士及何明華會督等,以茲紀念。鄔勵德是工程師,於港英時期任職工務局,1963年更成為工務司,有份參與舊政府總部及中環天星碼頭的工程。


與負責公共房屋的政府機構房屋委員會不同,於1941年成立的香港房屋協會是一獨立非牟利房屋機構,有「房屋實驗室」之稱,房協旗下的出租屋,每個屋邨在建築設計上有新嘗試,如勵德邨是香港首個圓形建築的屋邨,祖堯邨與乙明邨之內有「屋邨泳池」。每次搭港鐵經過牛頭角站,不難看見花園大廈那些滿種植物的露台,是市區平民住處的一道風景——據說這個房協屋苑是以英國花園城市概念興建。近年房協亦參與不少市區重建計劃,如長沙灣喜雅及標榜「長幼共融」的筲箕灣融樂軒,銷售對象以中產家庭為主。


文 蔡琇莹

圖 陳淑安、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