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俄羅斯核心利益在黑海 牽動美國大選鷹派抬頭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09日 06:35
2014年03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克里米亞是黑海上的一顆明珠。俄羅斯自從18世紀末已建有黑海艦隊,歷經逾200年,克里米亞由於戰略位置險要,是俄羅斯南下進入地中海的要塞,更是高加索油田的縱深防衛前站,莫斯科這次兵貴神速,先是「武裝分子」佔領克里米亞戰略據點及軍營,再發動當地親俄民眾準備公投,決定去向。這次公投未舉行已知結果,必然是支持加入俄羅斯,普京如今令美國進退兩難,既是武力臨城,又有「民意」支持,克里米亞形勢幾已大定。


「冷戰結束」實是虛妄

俄不容生存受挑戰

這次事件戳破了過去20年來所謂「冷戰結束」的虛妄,誠然烏克蘭事件並無開動槍炮,核武不動,但美俄那層隔在兩國之間的「和平」薄紗一撕而破。事件關鍵詞是「核心利益」這四字,美俄這幾年其實關係不算好,然而俄羅斯實力亦不比從前,美國也因為國力下降而動作不大,兩強各有隱憂,在國際事務中衝突不多。去年敘利亞危機,美國堅持準備出兵,俄羅斯不同意,但也沒有惡言以向,只是在最後關頭說服敘利亞交出及銷毁化武,遏住了戰爭的苗頭。但這都不是美俄的核心利益,一直至烏克蘭事件。


從俄羅斯來說,烏克蘭是今天俄羅斯的西南部最大屏障,也是保障俄羅斯海軍可以迅速進入地中海直撲中東北非的主要水道,是俄羅斯在歐洲南部的生命線,一旦給人掐住,就像咽喉被卡一樣,這便是俄羅斯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脅,也是其生存權受到挑戰。國際關係的衝突在於兩樣的彰顯:一是地緣政治,其中包括涉及領土糾紛,二是意識形態的歧異。今天的美俄關係,意識形態分歧應仍未浮現,葉利欽上台後迄今,俄羅斯早已不是社會主義國家,儘管普京近期常見對異見運動打壓,卻遠不是昔日美蘇年代的對立;反而是烏克蘭事件揭示了俄羅斯的地緣政治意識一點沒減少,儘管事件中俄羅斯領土主權並無受侵害,但失去烏克蘭等同南部關上出海大門,客觀上也是陸路中門大開,難以防範日漸逼近的北約集團。


俄羅斯在烏克蘭事件的強勢,反映領土或相關的地緣戰略的重要,這一要旨更可解說中國和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糾紛為何一直難解,以及韓國與日本就獨島(日方稱竹島)的爭奪幾乎是明刀明槍,南海幾堆礁石也惹得周圍各國增強海軍實力,便是這些海島和礁石都牽涉各國巨大的核心利益,涉及戰略性的攻防部署及資源爭奪。烏克蘭及克里米亞的重要性比東海的海島及礁石更迫切,只要俄羅斯失去對烏克蘭的影響力,黑海艦隊可以休矣,捲旗歸航從此不能出海。


奧巴馬失分累民主黨

政客呈強悍為拉選票

美國雖然宣布派出軍艦進入黑海,也調動戰機參加波蘭軍演,畢竟已經來得太遲,况且作用不大。因為克里米亞地面上已滿佈親俄武裝分子(一說是俄軍特種部隊),更何况克里米亞公投即將舉行,祭出民族自決,又是全民參與,美國一向在世界舞台的招牌貨便是「民眾自決」,這次普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華盛頓確是難以說「不」,否則的話,雙重標準又一明證。


奧巴馬的民望由上台時的近七成,滑到現時的四成多,除了國內因素,還有的是烏克蘭事件因美國反應乏力帶來的不滿。這一因素已經開始慢慢發酵,共和黨鴿派鷹派都出來猛轟奧巴馬,今年年底中期選舉,烏克蘭因素可能不那麼明顯,兩年後大選,共和黨必定打出「愛國牌」,批評奧巴馬未能「維護美國利益」。


美國鷹派這一態勢其實有客觀佐證,因為盛傳極可能兩年後出戰總統大選的希拉里,日前公開批評普京是希特勒,類似言辭反映出來的是民主黨也看到奧巴馬在烏克蘭事件失分,補救之道是講話講得比共和黨更狠,做起來也做得比共和黨猛。當選票成為因素之後,美國未來兩年必會與俄羅斯以及其他「敵人」包括中國的衝突誘因大增,繼東海之後,南海會是另一個熱點。人們不必奢望未來會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世界和平,反而應當小心美國當局在選票當頭之下,鋌而走險的冒險主義行徑,再燃點更多火頭。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