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巴菲特﹕投資最忌短期暴利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08日 22:35
2014年03月08日 22: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明報》剛在本周四舉辦了由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雷鼎鳴教授作主講嘉賓的首場系列式「財經沙龍」研討會,反應極為熱烈,雷鼎鳴作為財爺成立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非官守成員之一,在研討會上分享了該小組剛公布的報告,極具啟發性。


雷教授指出,香港人口老化,加上已是成熟型的經濟體系,未來難以再見高速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人口老化會令政府支出增加,但低經濟增長卻不利稅收,而近年政府的支出增長高於收入和經濟增長,結構性財赤將難以避免,而完成報告的目的,在於令大家醒覺,令政府不要變成大花筒,以延後財赤的出現和減低其惡化的程度,至於私人亦應早作籌謀,增加儲蓄和投資,以令將來能老有所養。


人口老化 令政府開支增加

在周一政府公報有關報告時,提出了多項建議,藉以預防結構性財赤過早出現,其中較值得關注,是建議分拆經營帳目和非經營帳目,即把恒常帳目,例如稅收和政策支出等帳目,與一次過項目如賣地收入和基建開支分開計算。另外,報告建議,經營開支不應多於經營收入的九成,餘款撥作儲備;另政府可透過借貸融資,解決非經營帳目資金不足情况。


小組主席、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庫務)謝曼怡解釋,日後若更改分帳方法後,將有助市民和政府認清目前政府的財政狀况,包括恆常收入和開支情况。以屬於非經營帳目的賣地收入為例,根據小組報告,2011年賣地收入佔政府總收入19.3%,為回歸以來新高,但2003年遇上SARS疫潮,當年賣地收入僅佔政府總收入2.6%,反映賣地收入極不穩定。


非經營帳應與經營帳分開

事實上,香港在1998至2003年時,因樓市不景加上一度停止賣地,令到庫房收入大減,以至政府開支大過收入,6年間竟出現了5年財赤(圖1),筆者認為,如果香港樓市長期走下坡,以至庫房的土地收入減少,會加大未來政府出現赤財的壓力。


其實,在個人層面,也應將日常的開支和收入,再清楚細分何為經常和穩定的收入,以及何為非經常或一次過的收入,而開支也應如是。比方說,工作薪金和容易出租的物業租金,屬恆常的穩定收入,而買股賺錢或買馬得到派彩,則屬不可預測的非經常性收入,前者可用作個人預算,比如每月可用多少家用,又或買樓時,用來計算每月的供款能力,而後者則最好還是儲起,又或只用作偶然的獎勵,比如吃一餐好的或多去一次旅行便算,千萬別將偶然性收入來計算是否供得起樓!


買樓收租宜計好回報

又如買樓是用來投資收租,便要計好租金回報與供樓負擔的比重,如租金收入高於供樓按息,即租金出現明顯正的淨回報,如2003年時,買樓收租屬理性的投資行為,相反如1997年買樓收租出現明顯負回報,樓市便已進入高危階段(圖2),樓價遲早大瀉。


說到投資物業,「股神」巴菲特在最新發表的「致股東的信」內特別提及,原來他曾分別購入一個小農場和商用物業,長期持有後獲理想的升值,並說由此可悟出五大投資原則:

(一)想要取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你並不需要一定是個專家(巴菲特不是經營農場專家,卻可買農場獲利),但如果你不是專家,那麼就必須認識到你自己的局限性,並遵循一套可行的方法,「保持事情的簡單性,不要試圖去打什麼『全壘打』,對於短期暴利,要學會說『不』」。(投資易明和簡單理解的項目)


(二)應關注擬投資資產的未來生產力(物業的加租能力?),如果投資者對某項資產的未來收入進行了粗略估算後,「感到不安」,那就應該忘了它,沒人能評估每一種投資可能性,但你並不需要做到全知全能,而是只需要搞明白自己所採取的行動(不要為投資而投資)。


(三)如果你是聚焦於投資資產的未來價格變動,那你就是在投機,這本身沒什麼錯。但事實上,一項既定資產最近的價格上漲,永遠都不會是買入的理由。(市場短線難測)


投資忌情緒化

(四)投資不能只關心每天的價格變動,「就我的那兩項小投資來說,我考慮的僅僅是這兩項不動產會產出什麼東西,而毫不關心它們每天的價格變動。比賽的贏家是那些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競技場上的人,而不是只會緊盯著記分板不放的人。」(過分關心則亂)


(五)只看宏觀或是聽其他人大談市場預期,都是浪費時間,「這樣做很危險,因為你可能因此模糊了視線,看不到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實。」(市場預期多錯)


「超人」李嘉誠接受「財新網」訪問時提出警告,為政者「切忌情緒政策化」,小心香港走福利和民粹主義。筆者認為,作為投資者,如買樓或賣樓,也切忌決策情緒化,被貪婪和恐懼所控制,才能冷靜應對,在風浪中累積財富。


陸振球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