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若沒看是哪一財政年度,恐怕公眾也看不出今年財政預算案與去年有何分別。一如去年,財爺對增加公共開支有極大保留,預算案未有為社會長遠挑戰提出任何財務計劃。預算案的三大「亮點」,包括減少紓困措施、考慮設立未來基金用作未來經濟發展,以及分析香港日後或出現結構性財赤,需減少公共開支等云云,均無助裝備應對社會挑戰。
●沿襲舊有財政思維 儼如「盲搶錢」守財奴
預算案點出人口老化挑戰,惟財政司長沿襲舊理財哲學,以嚴守《基本法》「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為名,拒絕增加經常性開支。反之,更借社會聲音為增加公共開支大扣福利主義的帽子。
財政司長未有撥出更多財政資源,政策局亦難以制訂具持續性的新政。預算案預計政府2014/15年度總開支達4112億元,較上年度減5.7%,而公共開支僅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9.8%。財爺盲目累積財富,儼如「盲搶錢」守財奴,不僅沒改革公共財政策略,更以「公共開支不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0%」作財務規限,迴避社會轉變帶來挑戰。
●連續10年低估5800億元盈餘預測錯誤至極
過去10年,財政司長多番低估政府收入,屢次訂立赤字預算,最後卻盈餘累累;以2004/05年度至本財政年度計算,過去10年財政司長的預算案有8年是赤字預算,按原預算10年累積起來原總財政赤字約1115億元,結果過去10年均出現盈餘,累積盈餘更高達4705億元,一加一減後估低累積高達5820億元盈餘,平均每年低估582億元。單是最新2013/14年度亦由原來預算財赤49億元,變成盈餘120億元。司長連番錯估,若非能力不足,便是刻意低估收入高估開支,付經常開支無理壓縮,開支未能與收入相適應,未能做到「量入為出」。以上超過5800多億元被低估盈餘未被善用,反映政府絕對有能力增加經常性開支,應付新增社會需求。
●假借結構性財赤 避免增加經常開支
預算案指出按照不同開支增長速度,本港早晚均會出現「結構性財赤」,說法危言聳聽。截至2014年3月,政府坐擁7459億元財政儲備,此外,政府還可動用外匯基金中約6373億元累計盈餘,再加上以往撥款的多個基金,至今超過1000億元結餘(包括關愛基金200億元、研究基金250億元)均可用於公共服務項目中,政府可動用儲備高達14,832億元。擁有如此龐大儲備,還玩弄數字恐嚇市民在不久將來會花光儲備,托詞無公帑增加經常開支,實在豈有此理!
至於是否出現「結構性財赤」,背後基於很多不同假設,假設是否合理亦值商榷。若以2004年開始計算,過去10年公共開支的整體和平均增幅亦低於政府收入開支。縱使本港經濟已發展到一水平,難以如上世紀般有大幅增長,觀乎過去十多年被低估的數千億元累計盈餘,足見政府有能力增加經常開支。
●未來基金未能應對現在挑戰
預算案提及考慮設立「未來基金」,以作未來基建發展,卻未因應社會需要而增加經常性開支。財政司長做法看似未雨綢繆,實卻玩弄財技,盡力把原可即時動用儲備「鎖入保險箱」,忽略當前問題承擔。現時本港已面對人口老化挑戰,醫療、社會福利、房屋、教育,以至交通基建等政策範疇亦需即時增加開支;若不及時應對,恐怕積習難返,為時已晚。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沿襲舊有財政思維 儼如「盲搶錢」守財奴
預算案點出人口老化挑戰,惟財政司長沿襲舊理財哲學,以嚴守《基本法》「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為名,拒絕增加經常性開支。反之,更借社會聲音為增加公共開支大扣福利主義的帽子。
財政司長未有撥出更多財政資源,政策局亦難以制訂具持續性的新政。預算案預計政府2014/15年度總開支達4112億元,較上年度減5.7%,而公共開支僅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9.8%。財爺盲目累積財富,儼如「盲搶錢」守財奴,不僅沒改革公共財政策略,更以「公共開支不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0%」作財務規限,迴避社會轉變帶來挑戰。
●連續10年低估5800億元盈餘預測錯誤至極
過去10年,財政司長多番低估政府收入,屢次訂立赤字預算,最後卻盈餘累累;以2004/05年度至本財政年度計算,過去10年財政司長的預算案有8年是赤字預算,按原預算10年累積起來原總財政赤字約1115億元,結果過去10年均出現盈餘,累積盈餘更高達4705億元,一加一減後估低累積高達5820億元盈餘,平均每年低估582億元。單是最新2013/14年度亦由原來預算財赤49億元,變成盈餘120億元。司長連番錯估,若非能力不足,便是刻意低估收入高估開支,付經常開支無理壓縮,開支未能與收入相適應,未能做到「量入為出」。以上超過5800多億元被低估盈餘未被善用,反映政府絕對有能力增加經常性開支,應付新增社會需求。
●假借結構性財赤 避免增加經常開支
預算案指出按照不同開支增長速度,本港早晚均會出現「結構性財赤」,說法危言聳聽。截至2014年3月,政府坐擁7459億元財政儲備,此外,政府還可動用外匯基金中約6373億元累計盈餘,再加上以往撥款的多個基金,至今超過1000億元結餘(包括關愛基金200億元、研究基金250億元)均可用於公共服務項目中,政府可動用儲備高達14,832億元。擁有如此龐大儲備,還玩弄數字恐嚇市民在不久將來會花光儲備,托詞無公帑增加經常開支,實在豈有此理!
至於是否出現「結構性財赤」,背後基於很多不同假設,假設是否合理亦值商榷。若以2004年開始計算,過去10年公共開支的整體和平均增幅亦低於政府收入開支。縱使本港經濟已發展到一水平,難以如上世紀般有大幅增長,觀乎過去十多年被低估的數千億元累計盈餘,足見政府有能力增加經常開支。
●未來基金未能應對現在挑戰
預算案提及考慮設立「未來基金」,以作未來基建發展,卻未因應社會需要而增加經常性開支。財政司長做法看似未雨綢繆,實卻玩弄財技,盡力把原可即時動用儲備「鎖入保險箱」,忽略當前問題承擔。現時本港已面對人口老化挑戰,醫療、社會福利、房屋、教育,以至交通基建等政策範疇亦需即時增加開支;若不及時應對,恐怕積習難返,為時已晚。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