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財政前景是否有危機 政府有責任交代應對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04日 06:35
2014年03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下稱工作小組)的報告,從經濟增長、政府收入與開支臚列大量數據,顯示本港最快10年內可能出現結構性赤字,若情况屬實,值得憂慮;不過,近期問責班子內部和一些特首梁振英的支持者,對本港財政將出現問題都嗤之以鼻,而在政府增加經常開支和財政儲備運用方面,梁振英與財政司長曾俊華取態不同。工作小組報告呈現的財政問題,政府須在內部先尋求共識,以確定問題的真確性或嚴重程度,這樣整體社會上才有可能凝聚共識,共同應對。


開支持續多過收入

10年內有結構性赤字

如果本港經濟維持較高增長幅度,相伴而來的稅收增加,府庫充盈,只要本港不搞福利主義,長遠來說財政收支不會有問題。不過,工作小組認為本港是成熟經濟體,包括人口老化等因素,制約着經濟發展,由2014至2041年間,實質GDP平均每年增長2.8%,較自1997/98年度以來的增長率3.4%為低。這樣的話,若未能控制開支增長,出現結構性赤字就絕非不可能。


收入方面,工作小組指出政府愈來愈倚賴直接稅收、地價收入和投資收入,以應付開支。直接稅收(利得稅、薪俸稅和物業稅)佔2012/13年度稅收總額有關比率為65%,回歸時為56%。利得稅的稅基狹窄,2011/12年度只有11%註冊公司須繳納利得稅,繳稅最多的700至800間公司,合共佔該年度利得稅收入總額64.4%,回歸時為61%。薪俸稅方面,2011/12年度只有45%的工作人口須繳納薪俸稅,薪俸稅收入也日益倚賴約20萬名高收入的納稅人,在該年度他們所繳稅款,佔薪俸稅收入總額的81.7%,回歸時只佔71.6%。至於印花稅、土地和投資收入,工作小組指出與直接稅一樣,收入極易受經濟情况影響,隨經濟起跌而變化的幅度,亦往往遠較整體經濟本身的變化為大,是政府收入的隱憂。


至於開支,工作小組指出儘管政府自2004/05年度以來,有10個年度錄得財政盈餘,不過,若政府開支增長在未來持續超越政府收入及名義GDP增長,政府財政的穩健性便不能維持。工作小組計算教育、社會福利和醫療衛生3方面開支,即使維持在現有水平,開支只按價格變動及人口變化增長,本港仍會在2029/30年度(即15年內)出現結構性赤字;而在各個不同服務水平增長情况下,結構性赤字現象可能會更早(於10年內)出現。


按工作小組的數據,政府公共財政將出現3個時期,包括:「尚有盈餘期」,小組認為屬於假象,真實情况並非如此;「耗用儲備期」,若政府開支增長持續超過收入增長,結構性赤字就出現,屆時只有耗用儲備,這個階段可維持7至10年;「借貸度日期」,屆時財政儲備耗盡,政府或需借貸維持開支。


工作小組以大量數據鋪陳出政府財政在各方面的情况,並建議7項政策措施去改善,包括控制開支增長,保持、穩定和擴闊收入基礎等,這些建議是否對症下藥,政府應該全面研議,不過,就目前情况看來,政府對長遠財政情况,首要統一內部認知。


政府現有財政儲備約7500億元,梁振英今年在施政報告描繪本港經濟持續發展,他提出的扶貧措施,雖然增加經常開支,但是財政收入足以支付,云云。只是,梁振英就任特首未滿兩年,經常開支已較前兩任特首董建華和曾蔭權高出很多,曾俊華一再對增加經常開支表達憂慮,說法與工作小組提出和臚列的情况相若;另外,梁振英一些支持者在公開場合,一再批評曾俊華理財保守。基於此,政府對工作小組這份報告披露的數據和情况,認同抑或不認同,或者在什麼情况下認同,應該有一個態度,若政府內部就長遠財政部署各行其是,絕非好事。工作小組推算的政府財政情况,與每一名市民都有關係,政府有責任向市民確認或不確認有關情况。


輸入外勞開拓土地

為經濟增長創造動力

工作小組的7項建議,主要控制開支和保障收入,至於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小組並無具體建議。其實,只要經濟以較大幅度增長,財政收入增加,則只要本港不走向福利主義,財政問題就不大,只是,現在制約本港經濟發展的兩大因素,至今未見政府有辦法克服。


首先是人口老化,導致勞動力減少,除了引致醫療、福利負擔增加,也影響稅收、壓低GDP增長等,所以,補充勞動力是應對老年社會的善策良方。新加坡同樣面對人口老化,但是在增加勞動力早有政策。按早前政府公布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介紹,新加坡輸入勞工超過88萬人,澳門接近9萬人,本港則按勞工補充計劃,只有不到2500名外勞在港工作。近年,新加坡和澳門經濟增長明顯,都靠輸入外勞應付需要,事實上,有人工作才可以創造財富,本港失業率已經算得上全民就業,各行百業僱主都說請人難,勞動力短缺致窒礙本港經濟發展,隨着人口老化,影響必將更突出,政府須拿出勇氣,協調輸入外勞,煥發創造財富的生機。


另一個制約經濟增長的是可用土地短缺。新加坡連年與海爭地,開拓出廣大發展空間,反觀本港,過去證明移山填海而成功的方程式,政府現在顧慮多多;偌大的郊野公園土地,只要劃出極小一部分,對解決土地問題就有大幫助,但是政府遇着保育人士反對,就全面投降,連探討都不敢。保育人士對填海、更有效使用郊野公園土地,取態極端,實質不合理,政府卻不敢據理力爭,公權力變得並無作為。缺乏土地,不可能有大發展,政府應該拿出魄力,推動各種開拓土地的討論,形成政策,不應該再蹉跎下去。


另外,政府要研議和推動擴闊稅基。新加坡應對人口老化,稅務制度是重點一環,包括早已徵收商品及服務稅,現在稅率為7%,2012年佔政府稅收約18%,單是這個穩定稅收來源,本港已望塵莫及。此外,新加坡將陸續就一些項目增加稅收,例如明年起,僱主向僱員提供住所或酒店住宿,也須繳稅;今年起,空置物業不再獲退還物業稅;公司所得稅退稅為期3年,到明年課稅年度止。反觀本港,經常以簡單、低稅率自我安慰,完全罔顧稅基窄、稅收不穩定的事實。若工作小組的數據反映本港財政實况,則財政危機已經是不能迴避的問題,除非政府否定工作小組的報告,否則就要向市民交代將如何應對,不能苟且下去。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