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超人:時間也是投資成本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01日 06:35
2014年03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一般人買樓都是會支付三成首期,然後找銀行承做七成按揭。人稱「超人」的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昨在公布業績後的記者會被問對樓市意見時,表示只要市民有能力付出樓價五成,而又用來自住,幾時都可以買樓,長遠不會「蝕底」,但假如買來炒賣就不好。有朋友在電視看到李超人的評論便說笑,指是否暗示其對樓市極度看淡,樓價有可能下跌一半,所以買樓自住也最好能支付五成首期?


朋友的說法當然是開玩笑,李嘉誠在記者會進一步解說,現時發展商借貸水平低,建築成本高企,樓價很難跌下去;不過,正由於建築成本高,連同地價,令「麵粉貴過麵包」,起完樓出售時可能不能回本,所以投地變得保守。他又強調:「時間也是成本!」


入市時機決定勝負

李超人果然是高手,不少人都說樓價難大跌,又或就算如1997年後跌足6年多,整體跌幅接近七成,只要能夠守下去,就算是最高位入市,最終也可以翻身甚至賺錢,卻忘記了「時間也是成本」。


事實上,如在1997年買樓接了火棒,要返家鄉可能已是十多年以後,其間浪費了多少時間和機會成本?相反,如在1997年人人瘋搶「磚頭」時能離場,套現了資金作其他投資,並在2003年樓市低潮前後再入市,身家隨時已翻了幾番,更不說在1997年後大跌市變成負資產,最後守不住而被淘汰了的炒家和投資者。


對於內地樓市,李嘉誠似乎相對樂觀,他雖然認為樓價被搶高,但也提醒大家,內地年輕人和家庭置業需求強烈,尤其要留意,內地經濟增長仍能在百分之七以上水平,雖然較以前動輒逾一成的經濟增長遜色,但不要忘記「基數」已遠高於以前。


超人將內地樓市表現與經濟增長掛鈎,實在有道理,並令筆者想起剛在本周公布的香港財政預算案,「財爺」曾俊華便指出,香港去年的經濟增長只有2.9%,並預測未來27年香港的長期實質經濟平均增長為2.8%,較香港以往的經濟平均增長為低(圖1)。


樓價應與當地經濟增長掛鈎

香港去年的經濟增長為2.9%,是否和中原樓價指數去年2.7%的升幅相當接近?筆者認為,如一個地方的土地供應「正常化」,而又可避免外來資金流入的影響,則一個地方的樓價與當地的經濟表現應大致相若,而去年在「辣招」和增推土地下,樓市成交雖萎縮至20多年來的新低,但也因「辣招」令內地客和投機客大減,樓價確受到遏抑而與本地經濟表現相若。


筆者在想,如果財爺的長期經濟增長預測正確,即香港經濟增長放緩,並假設土地供應正常化和繼續在稅制上限制內地人來港買樓,香港樓價長遠而言,再大升的機會便相當有限。


政府收支 「跑贏」港經濟增長

說到預算案,其提供的數據顯示,香港自1997年起,政府開支增長速度較收入為高,而曾俊華更預期,因人口老化,未來政府支出會繼續大幅增加,但經濟放緩則可令政府收入減少,最快7年後香港便可能出現結構性財赤,要早作打算。


其實,除了政府支出增長較收入增長快,另一令人擔心的地方,是政府的收入和開支,自1997年後都「跑贏」了香港的經濟增長(圖2),香港似乎正朝福利主義的方向邁進,甚至影響了競爭力!

李嘉誠昨天說,十多年前香港的GDP與新加坡相若,現在已愈來愈被該國拋離,突顯了香港的競爭力有問題。他表示,不介意多交稅,只要政府用得其所,不是亂派糖的搞福利主義,而是用來辦教育、搞基建,增強香港的競爭力,又指對北京放棄將APEC的財長會議在香港舉行感到痛心。


內地眼中港地位降

筆者與朋友談及APEC事件,對方表示,不想胡亂猜度北京是否為避「佔中」或怕極端政客鼓動市民搗亂而放棄在港舉行財長會議,但至少反映一個事實,香港在北大人眼中,並非再是每件事「沒有香港而不成」!當香港在內地人眼中,又或實質的重要性在減弱,恐非香港之福!

李嘉誠在昨天記者會快結束時,語重心長的說,現時很多人以為經濟環境很安定,其實並非必然,「長遠很多嘢要擔心」!究竟李超人在擔心什麼?會是美國啟動退市,利息遲早上升,還是中國的地方負債及資產泡沫終必爆破?而財爺在預算案中指出,他去年成立了「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為人口老化以及長遠承擔作出更周全的財政規劃,而該小組的報告指出,「隨着人口老化,勞動力下降,香港的經濟和政府收入增長會減慢,如果開支增幅持續超越收入增幅,結構性赤字是在所難免的」。


不論李嘉誠或曾俊華,以乎都對經濟前景有所保留。筆者認為,作為投資者,要對全球和香港經濟環境多作研究,並早作部署,如此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甚至化危為機,令財富更上一層樓。


明報記者 陸振球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