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認識台灣雕塑大師朱銘的港人未必很多,但他的大型雕塑其實遍佈香港多個角落,這位雕刻巨匠表示,不同物料經他之手刻畫出來的雕塑,都是圍繞日常生活百態一面,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如不同的人排隊候車情景;又藉作品探討婚姻意義,引起公眾共鳴和反思。今日起為期3個多月,朱銘會在「成名地」香港展出其約120組作品。
今至6月展120《人間系列》
自稱虛齡78歲的朱銘本名朱川泰,生於台灣苗栗通霄,15歲已拜師學藝,擅長雕刻人物形態和肢體動作,作品神態活靈活現,還會因應展出環境而拆開或組合。《人間系列》是朱銘的代表作,如2002年創作、呈現不同面貌的人候車的「排隊」。
朱銘接受專訪時稱,其雕刻主題如排隊候車、踏單車至當兵訓練,都是圍繞描述台灣人的人生點滴。而雕塑物料層出不窮,如木、石、不鏽鋼,甚至海綿和發泡膠等都可成為素材,「對我來說只要眼睛能看見的材料,幾乎都可以雕刻」。
為表揚朱銘藝術貢獻,1999年台北開設以其命名的「朱銘美術館」,但其實在香港,不少地方都可看到朱銘的雕塑,例如在中文大學圖書館對開的《仲門》大型銅雕,便成為校園重要地標,而中環交易廣場、中國銀行大廈、演藝學院等地,都屹立着其《太極》系列雕塑。
1980年初港參展接軌國際
朱銘與香港的關係不止於此,他憶述1980年初出茅廬時應邀來港參展香港藝術節,其作品自此為人熟悉,成為他進軍國際的契機。事隔30多年,朱銘訪問時兩次強調「香港最重要」,不忘自己與香港關係,因此今年其世界巡迴展首站就選在這個「成名地」。
近年朱銘作品更注重帶出人生哲學道理,如2009年創作、趨向概念藝術的作品《囚》。朱銘說,一般概念是人困在籠牢非好事,但他透過3組囚禁不同人物的籠牢,反映人生一切由自己主宰,如其中一個籠裏是一對新郎新娘,比喻婚姻人生,「有些人隨時可打開走出去,有些人甘願關進一輩子」。他以自己為例,笑說自己不經不覺已關在籠牢數十年,如今連籠牢的鑰匙也不知在何處了。
11組作品戶外展出
「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由康文署及朱銘美術館合辦,今起至6月15日在尖沙嘴梳士巴利道香港藝術館舉行,展出朱銘30多年來,由初出道至近年新作共約120套《人間系列》雕塑,其中11組在戶外展出。首站在香港,之後會到東京及其他國家巡迴展出。
明報記者 余瑋
■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
日期﹕今日起至6月15日(逢周四休館)
地點﹕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0號 香港藝術館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