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曾與一個家庭面談,當問到四年級孩子的功課是誰的責任時,一家人都指着爸爸,每天都是爸爸拿出功課讓孩子做,不會做的,由爸爸告訴他答案,不想做時,是爸爸追着孩子做,做完了,也是爸爸替他收拾書包。
家長是助力還是阻力?
事實上,就如以上家庭,現代家庭的管教模式常出現「責任移位」的問題,很多家長將孩子自理及功課的責任據為己有,詳細安排了孩子每一項要處理的事,按時提點及協助,於是,孩子習慣了無責任感地生活,只按提示做事,不提不做。但孩子始終要成長,讓責任歸於孩子是刻不容緩的事,家長的角色是助力還是阻力呢?或許大家可以想一想,以下三項相當簡單的要求,你是否做到呢?
信任接受 讓孩子學會承擔
1. 信任孩子的能力﹕有的家長擔心孩子的能力不足,把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曾見過家長將肉塊去骨剪碎讓一年級的孩子吃;三年級孩子加衣時仍等待着父母的援手。但其實只有因應孩子的年歲,將相應的責任交回給他們,才能讓他們學懂在生活中承擔個人的責任,而且透過自行處理日常生活事務,才有機會建立良好的組織及處事能力,未來才能承擔更重要的責任。
2. 接受孩子的表現未符理想:有的家長認為,將責任交給孩子很危險,例如孩子常因不小心被老師在手冊「記紅字」。但「記紅字」正是一個讓孩子意識自己不足,並努力克服的過程。很多事情都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得好,需要逐步改善才會有美好的結果,如果家長因孩子做得不夠好就不讓他做,他就永遠也做不好任何事了。
3. 敢於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的後果﹕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欠交功課或成績不好,於是千方百計支援孩子做功課及溫習,結果孩子覺得做功課及溫習是為了家長而做的。如果孩子自小經歷過,不做功課的結果是自己欠交,自己被罰;不溫習的後果是要重考,或許他們才會意識到功課及溫習是自己的事。父母愛惜子女而為他們設下的安全網,許多時反而是令他們欠缺責任心的原由。
訓練孩子自己承擔責任,比起替孩子完成事情,家長通常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但若家長願意走過這個歷程,孩子才會成為一個具獨立能力的個體。
作者簡介﹕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健苗軒服務督導主任
陳香君
家長是助力還是阻力?
事實上,就如以上家庭,現代家庭的管教模式常出現「責任移位」的問題,很多家長將孩子自理及功課的責任據為己有,詳細安排了孩子每一項要處理的事,按時提點及協助,於是,孩子習慣了無責任感地生活,只按提示做事,不提不做。但孩子始終要成長,讓責任歸於孩子是刻不容緩的事,家長的角色是助力還是阻力呢?或許大家可以想一想,以下三項相當簡單的要求,你是否做到呢?
信任接受 讓孩子學會承擔
1. 信任孩子的能力﹕有的家長擔心孩子的能力不足,把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曾見過家長將肉塊去骨剪碎讓一年級的孩子吃;三年級孩子加衣時仍等待着父母的援手。但其實只有因應孩子的年歲,將相應的責任交回給他們,才能讓他們學懂在生活中承擔個人的責任,而且透過自行處理日常生活事務,才有機會建立良好的組織及處事能力,未來才能承擔更重要的責任。
2. 接受孩子的表現未符理想:有的家長認為,將責任交給孩子很危險,例如孩子常因不小心被老師在手冊「記紅字」。但「記紅字」正是一個讓孩子意識自己不足,並努力克服的過程。很多事情都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得好,需要逐步改善才會有美好的結果,如果家長因孩子做得不夠好就不讓他做,他就永遠也做不好任何事了。
3. 敢於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的後果﹕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欠交功課或成績不好,於是千方百計支援孩子做功課及溫習,結果孩子覺得做功課及溫習是為了家長而做的。如果孩子自小經歷過,不做功課的結果是自己欠交,自己被罰;不溫習的後果是要重考,或許他們才會意識到功課及溫習是自己的事。父母愛惜子女而為他們設下的安全網,許多時反而是令他們欠缺責任心的原由。
訓練孩子自己承擔責任,比起替孩子完成事情,家長通常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但若家長願意走過這個歷程,孩子才會成為一個具獨立能力的個體。
作者簡介﹕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健苗軒服務督導主任
陳香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