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表示,習近平今次選擇出訪德、法、荷、比,因為4國是歐盟創始國,是歐洲歷史、地緣政治的中心。其中,德、法是中歐關係的基石,兩國與華關係較密切。荷蘭是中歐經貿合作前5位的主要貿易伙伴,近年政局不太穩定,往訪是要令荷蘭政界感到未被中方遺忘;比利時則是歐盟總部所在地,是中國宣傳外交觀點的最好平台。
輿論促日反思 官方表態為難
對於德國不願捲入中日糾紛、拒絕安排大屠殺紀念館行程,趙俊傑認為可以理解,拒訪紀念館是因目前中日關係敏感,歐洲在中日關係中至多是調停角色。中日兩國在德國的亞洲政策中都舉足輕重,對德國來說,最好的取態是調解或旁觀,不偏向任何一邊。他認為,德國輿論一直要求日本反思歷史,已反映了德國觀點,但要求其明確表態比較為難德國。
趙俊傑說,中共十八大以後,「強大後的中國將承擔國際責任,做更多國際貢獻」這一外交新理念逐漸成型,駐歐洲的中國外交官透過投書當地報紙等形式談論中日問題,實際上是藉歐洲這一重要平台,傳播中國政府的外交主張。
明報記者 楊歡
輿論促日反思 官方表態為難
對於德國不願捲入中日糾紛、拒絕安排大屠殺紀念館行程,趙俊傑認為可以理解,拒訪紀念館是因目前中日關係敏感,歐洲在中日關係中至多是調停角色。中日兩國在德國的亞洲政策中都舉足輕重,對德國來說,最好的取態是調解或旁觀,不偏向任何一邊。他認為,德國輿論一直要求日本反思歷史,已反映了德國觀點,但要求其明確表態比較為難德國。
趙俊傑說,中共十八大以後,「強大後的中國將承擔國際責任,做更多國際貢獻」這一外交新理念逐漸成型,駐歐洲的中國外交官透過投書當地報紙等形式談論中日問題,實際上是藉歐洲這一重要平台,傳播中國政府的外交主張。
明報記者 楊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