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期介紹了全港唯一供奉「百匠之師」的魯班先師廟後,再發掘和傳統有關的木頭東西,接着該輪到談談家具了吧?中國的傳統老家具,在香港時常被統稱為酸枝枱椅,這種家具在時下年輕人眼中可能是老氣橫秋、不合時宜,但當中的歷史、造型、結構和力學的觀念,特別是明清時期的家具,卻為後世不論中外的家具設計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而香港這彈丸之地,在傳統家具的近代發展上又扮演怎樣的角色?
父子相傳 看盡家具發展變遷
提起傳統家具,小弟和大家一樣,第一時間想起中上環荷李活道和摩囉街一帶的店舖,機緣巧合下,認識了位於皇后大道中的家具店──翰明家具的老闆劉繼森先生,不單由其父親開始從事和傳統家具有關的工作,更在他成功轉營下,踏上了收藏和買賣的新路向,可說看盡本地傳統家具的發展和變遷。
劉繼森的父親劉賓先生,一九三○年左右(即清末民國初年),在十三歲起便在廣州的西來初地(即現時廣州荔灣區下九路附近一帶)學藝,前後四年學師、兩年實習,在日本還未侵佔香港時來到打工,在硬木家具分為大料和細料中,主力做細料,即畫框、插屏等,同時做家具翻修,勤勞節儉加上晚上開夜多接生意,收入不錯,而且有感自己創業的風險較大,故一直打工為主。直到一九七九年,劉父才正式自立門戶,在中環城皇街開設一店子,當時的劉繼森先生已有十八九歲,在嚴父的教導下,一步步由手鋸、刨木、鑿榫等一邊學習,一邊幫手,把父親的手藝和知識承傳了下來。
回歸移民潮 帶挈維修家俬生意
步入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展開,至一九八四年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訂明香港將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回歸中國,有港人害怕回歸中共政權而引發移民潮,竟然亦帶來了不少家具維修的生意。「當時不少準備移民的家庭都拿家俬來維修,整好之後搬走去移民,怕外國無人識整嘛,另外後來因為台灣開放,有一批比較有錢的台客,專門過來尋寶,買走了一批好貨……」劉繼森先生一邊述說當時的歷史因素,一邊提到當年的生意多到做不完,也結識了好些上流社會的客人,慢慢埋下了轉營從事買賣名貴家具的伏線。
名家效應 好貨色多落在藏家
同在八十年代中期,內地著名文物收藏家和鑑賞家王世襄先生,出版了一部明式家具的研究專書,一時間收藏老家具之風甚盛,劉繼森先生亦在八十年代末轉營家具買賣,一九九○年初在荷李活道開店,於九六年搬到現址,並集中做年份較久的紫檀和黃花梨一類的頂級家具,現時價格由百多萬元一張椅子,到過千萬的也有,價值飈升幅度令人咋舌。「初期市場上主要是酸枝,紫檀和黃花梨都好少,國民黨走時帶了一些過來,後有廣州交易會可進行買賣,再把東西帶回香港轉售;還有中藝等國貨公司,都有不錯的貨色。當年買家多為自用,以顯示大戶人家的身分氣派,到八十年代中後期就有收藏和投資增值的觀念;九十年代開始多內地客,現時客源多為藏家或行家,行家有時會把家具轉交拍賣行、轉售予博物館或基金會等大機構。不過現時好貨色愈來愈少,大部分已落入不同藏家手中,所以一年都收不到一兩件,比起以前到不同地方走一趟,起碼能收到十多二十件的場面,已經沒有了,物以罕為貴,所以價錢漲得很厲害……」
劉繼森先生談到因自己接觸得多、看得多,多年來買賣過的好貨色算是不少。「收藏家具多了一份實用功能,而且打理和保養容易,愈來愈多人認識,但最好的檔次已去到天價,較難入門,不過其他老家具亦同樣值得珍惜和收藏,因為舊東西只會隨時日變得更有歷史價值,所以如果家中有好的舊家具就要好好保存啦!」
後記
家俬,曾經是一個家庭的重要資產,移民他鄉也要一併帶走,可見上一代對家俬的感情就如家人般不離不棄,惜物之心亦教我們後生一輩汗顏。隨着時代變遷,新東西不斷湧現,各種嶄新物料、革新技術和前衛設計,在浮躁地爭研鬥麗之時,老東西卻往往與世無爭地經歷歲月的千錘百煉,沉澱出充滿閱歷的老皮殼,以及久經肌膚之親而日見潤澤的包漿;無論是大戶人家的紫檀黃花梨,還是尋常百姓的柴木老件,只要功夫紮實、保養得宜,同樣能陪伴好幾代人,所謂過時和老氣的評價,只是我們的修為火候未夠,還未領略到老家俬的韻味。如果世上真有永恆這回事,家具永遠見證着我們生活的點滴和喜怒哀樂,該是其中一種吧?
翰明家具
香港皇后大道中283號地下D舖
觸木Q&A
既然遇上平易近人又經驗豐富的劉繼森先生,當然要請教一下有關老家具的知識啦!
問:有價值的老家具通常指哪些?大概有哪些類別?
答:通常指硬木或叫紅木的家具,酸枝、花梨、雞翅等都是,但價格有別,當中酸枝又有分紅酸和白酸,前者價值較高,至於花梨,讀者們要注意,坊間有所謂非洲黃花梨,雖都是花梨木,但價格相去甚遠,真正黃花梨的木料,已漲至逾千萬元一噸。
問:如何看老家具是否真正舊東西?
答:首先要看其形制和結構對不對,明清家具都有獨特的形制,要花點時間研究;其次看舊皮殼和風化程度是否自然,除了看是否舊東西,也要小心查看有否改動過的部分,因為價格會因此而相差很遠呢!
問:老家具的保養會很複雜嗎?
答:一件結構沒問題的老家具,只要不常濕水,用家俬蠟保護便可,注意移動時不要拖拉,要拿着受力位置整件提起。其實有些木的彈性較佳,例如黃花梨,有時隨天氣收縮出現些許罅隙,但稍後又會隨天氣膨脹,故不是所有罅隙都要維修填補的,以免弄巧反拙。
問:老家具通常在什麼地方收回來?
答:名貴的貨色多來自宮廷、大官或商賈,主要是明清之際經濟發達的地方:北京、上海、天津、安徽、福建,還有山西,因以前有很多鹽商,都會去碰運氣,另有大官告老還鄉、文革等,都有機會使好東西流到民間。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圖 天仁
編輯 顏澤蓉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父子相傳 看盡家具發展變遷
提起傳統家具,小弟和大家一樣,第一時間想起中上環荷李活道和摩囉街一帶的店舖,機緣巧合下,認識了位於皇后大道中的家具店──翰明家具的老闆劉繼森先生,不單由其父親開始從事和傳統家具有關的工作,更在他成功轉營下,踏上了收藏和買賣的新路向,可說看盡本地傳統家具的發展和變遷。
劉繼森的父親劉賓先生,一九三○年左右(即清末民國初年),在十三歲起便在廣州的西來初地(即現時廣州荔灣區下九路附近一帶)學藝,前後四年學師、兩年實習,在日本還未侵佔香港時來到打工,在硬木家具分為大料和細料中,主力做細料,即畫框、插屏等,同時做家具翻修,勤勞節儉加上晚上開夜多接生意,收入不錯,而且有感自己創業的風險較大,故一直打工為主。直到一九七九年,劉父才正式自立門戶,在中環城皇街開設一店子,當時的劉繼森先生已有十八九歲,在嚴父的教導下,一步步由手鋸、刨木、鑿榫等一邊學習,一邊幫手,把父親的手藝和知識承傳了下來。
回歸移民潮 帶挈維修家俬生意
步入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展開,至一九八四年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訂明香港將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回歸中國,有港人害怕回歸中共政權而引發移民潮,竟然亦帶來了不少家具維修的生意。「當時不少準備移民的家庭都拿家俬來維修,整好之後搬走去移民,怕外國無人識整嘛,另外後來因為台灣開放,有一批比較有錢的台客,專門過來尋寶,買走了一批好貨……」劉繼森先生一邊述說當時的歷史因素,一邊提到當年的生意多到做不完,也結識了好些上流社會的客人,慢慢埋下了轉營從事買賣名貴家具的伏線。
名家效應 好貨色多落在藏家
同在八十年代中期,內地著名文物收藏家和鑑賞家王世襄先生,出版了一部明式家具的研究專書,一時間收藏老家具之風甚盛,劉繼森先生亦在八十年代末轉營家具買賣,一九九○年初在荷李活道開店,於九六年搬到現址,並集中做年份較久的紫檀和黃花梨一類的頂級家具,現時價格由百多萬元一張椅子,到過千萬的也有,價值飈升幅度令人咋舌。「初期市場上主要是酸枝,紫檀和黃花梨都好少,國民黨走時帶了一些過來,後有廣州交易會可進行買賣,再把東西帶回香港轉售;還有中藝等國貨公司,都有不錯的貨色。當年買家多為自用,以顯示大戶人家的身分氣派,到八十年代中後期就有收藏和投資增值的觀念;九十年代開始多內地客,現時客源多為藏家或行家,行家有時會把家具轉交拍賣行、轉售予博物館或基金會等大機構。不過現時好貨色愈來愈少,大部分已落入不同藏家手中,所以一年都收不到一兩件,比起以前到不同地方走一趟,起碼能收到十多二十件的場面,已經沒有了,物以罕為貴,所以價錢漲得很厲害……」
劉繼森先生談到因自己接觸得多、看得多,多年來買賣過的好貨色算是不少。「收藏家具多了一份實用功能,而且打理和保養容易,愈來愈多人認識,但最好的檔次已去到天價,較難入門,不過其他老家具亦同樣值得珍惜和收藏,因為舊東西只會隨時日變得更有歷史價值,所以如果家中有好的舊家具就要好好保存啦!」
後記
家俬,曾經是一個家庭的重要資產,移民他鄉也要一併帶走,可見上一代對家俬的感情就如家人般不離不棄,惜物之心亦教我們後生一輩汗顏。隨着時代變遷,新東西不斷湧現,各種嶄新物料、革新技術和前衛設計,在浮躁地爭研鬥麗之時,老東西卻往往與世無爭地經歷歲月的千錘百煉,沉澱出充滿閱歷的老皮殼,以及久經肌膚之親而日見潤澤的包漿;無論是大戶人家的紫檀黃花梨,還是尋常百姓的柴木老件,只要功夫紮實、保養得宜,同樣能陪伴好幾代人,所謂過時和老氣的評價,只是我們的修為火候未夠,還未領略到老家俬的韻味。如果世上真有永恆這回事,家具永遠見證着我們生活的點滴和喜怒哀樂,該是其中一種吧?
翰明家具
香港皇后大道中283號地下D舖
觸木Q&A
既然遇上平易近人又經驗豐富的劉繼森先生,當然要請教一下有關老家具的知識啦!
問:有價值的老家具通常指哪些?大概有哪些類別?
答:通常指硬木或叫紅木的家具,酸枝、花梨、雞翅等都是,但價格有別,當中酸枝又有分紅酸和白酸,前者價值較高,至於花梨,讀者們要注意,坊間有所謂非洲黃花梨,雖都是花梨木,但價格相去甚遠,真正黃花梨的木料,已漲至逾千萬元一噸。
問:如何看老家具是否真正舊東西?
答:首先要看其形制和結構對不對,明清家具都有獨特的形制,要花點時間研究;其次看舊皮殼和風化程度是否自然,除了看是否舊東西,也要小心查看有否改動過的部分,因為價格會因此而相差很遠呢!
問:老家具的保養會很複雜嗎?
答:一件結構沒問題的老家具,只要不常濕水,用家俬蠟保護便可,注意移動時不要拖拉,要拿着受力位置整件提起。其實有些木的彈性較佳,例如黃花梨,有時隨天氣收縮出現些許罅隙,但稍後又會隨天氣膨脹,故不是所有罅隙都要維修填補的,以免弄巧反拙。
問:老家具通常在什麼地方收回來?
答:名貴的貨色多來自宮廷、大官或商賈,主要是明清之際經濟發達的地方:北京、上海、天津、安徽、福建,還有山西,因以前有很多鹽商,都會去碰運氣,另有大官告老還鄉、文革等,都有機會使好東西流到民間。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圖 天仁
編輯 顏澤蓉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