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Zara前高層入主思捷(0330)搞改革,令市場憧憬復蘇,股價過去曾獲一輪追捧。惟思捷昨日公布的中期業績顯示,首季生意改善無以為繼,因中港及亞太區生意愈做愈差,上半財年營業額「埋單」跌6%。集團要靠大規模關店削減成本,才得以轉虧為盈,純利錄得9500萬元進帳。管理層更預告,未來半年生意仍難大進,全年銷售將繼續倒退。
公司恢復派息0.03元,而去年同期並無派息。該股昨日最高升近3%,業績公布後急挫,但全日仍升至0.7%,收報14.68元。
思捷去年9月止首季的營業額跌幅較以往季度大幅收窄,只跌0.8%,業務似乎再現曙光(見圖1)。但次季後勁不繼,再錄得一成跌幅,拖累上半年整體營業額按年跌逾半成,至128億元。不過集團期內在零售及批發層面分別大減97間及1305間零售點,以及削減其他營運成本,令營運開支大減逾10億元,才勉強「托起」純利。
中港銷售跌兩成 歐洲微升
集團現時僅餘歐洲及亞太兩大主要市場,對收入貢獻近八成的歐洲地區,收入微升0.1%,表現僅持平,但集團在歐洲的最大市場德國,仍錄得3%增幅;至於亞太區則大跌21%,集團視之為核心市場的中國地區,生意暴跌22%,香港亦大跌近兩成,中港及亞洲客戶均「蟬過別枝」。本報訪問部分市民及自由行旅客,不少受訪者均認為,思捷的服裝及品牌均已失去吸引力(見另稿)。
CFO:因零售面積減
不過,思捷財務總裁鄧永鏞解釋,各地區營業額的跌幅,與零售面積減少相關。期內亞洲區的零售淨銷售面積減少11.6%,批發可控制面積則減少22.7%,當中中國地區的減幅尤其為多。行政總裁馬浩思指出,集團在中國地區將錄得虧損的店舖關閉後,未來可把精力集中於發展盈利能力較佳的店舖。另外,集團已聘請佐丹奴前中國區執行主席馬灼安(Bernard Mah)為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CEO:難再省成本 下半年更難盈利
馬浩思表示,集團仍會繼續尋求可節省成本的空間,以提高生產力及營運效益。但未來節省成本的空間會較少,生意額走勢將推動整體表現。不過由於下半財年(1月至6日)為春、夏季,消費者花費通常較少,產品的售價亦較秋冬便宜,下半年要取得盈利將更為困難。加上持續進行關店計劃,預料全年生意額仍會錄得輕微跌幅。
明報記者 陳悅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