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前日,網民發起「驅蝗行動」,在廣東道遊行示威,指駡內地旅客,叫他們「滾回去」,不僅使部分旅客無辜受辱,一些商舖營運也受到影響。一名司長及三名局長昨日一致譴責示威者的行徑,其中保安局長黎棟國表示警方會依法處理,即是追究法律責任,云云;香港是法治社會,若有違法情事,當局當然執法有理,不過,周日事態性質是本港接待旅客的承載力不足問題,即使有人因為言行要面對法律風險,甚至被懲處,執法只是突顯了公權力,對本港面對的問題,連治標也沾不上邊,遑論治本。政府拿出措施對應承載力問題,才是正確的治本之道。
極端者排斥內地旅客
旅遊城市形象受影響
當日示威者針對內地旅客,除了叱喝謾罵,個別示威者一些不文明行為(例如做出不文手勢等),對旅客構成滋擾;廣東道部分商舖,因為不能預估遊行示威會帶來什麼場面,一度落閘暫停營業。另外,有歡迎內地旅客訪港的團體,在廣東道設置街站,雙方對罵,雖然警方築起人牆分隔,仍然難阻發生推撞、衝突的混亂場面。
這次遊行,警方說有50人遊行,即使如搞手所說超過200人參與,在香港社會仍然只是極少數,他們針對內地旅客的訴求是另類聲音,缺乏廣泛認同,至於他們的不文明舉措,不少市民更認為是香港社會之恥;所以,這次遊行放在整體香港社會來檢視,示威者人數只是一小撮人,所提出的訴求只屬異端,在本港絕非主流;但是,這一小撮人的極端行徑,透過傳媒傳送到內地和其他國家地區,當地民衆僅從熒幕認知此事,或會認為香港很亂,對旅遊城市形象的影響甚為負面。
內地旅客在香港的遭遇傳到內地,正常而言,相信內地民衆會感到難受甚至憤怒,他們對來港旅遊消費而被辱罵排斥,肯定難以理解,會否因此影響內地民衆來港旅遊的意欲,值得觀察;另外,現在每日有18萬市民因為工作、上學等往返內地與本港,每年也有大批市民到內地旅遊,若歧視、排擠內地旅客的情况持續下去,港人在內地遭到報復式對待,則兩地矛盾更尖銳,交流交往會出現大倒退。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針對旅客的遊行,隊伍裏有鼓吹港獨團體成員,他們拉出前朝港英旗幟;近年,人數寥寥可數、根本不入流的港獨活動,每出現一次,都被一些人故意放大其規模和能量,有人解讀此舉目的為影響中央對港政策措施;今次與遊行示威者對峙的團體,展示了「反對港獨漢奸分裂國家」的標語,這些符號與現象,會否又被利用作刺激中央的神經,值得觀察和注意。
總之,針對內地旅客的遊行,從經濟層面、本港形象、內地與本港交流交往,以至本港與中央的關係等,都只看到壞處和可能衍生的負面發展,看不到有任何好處。只是,按目前情况和預期3年後旅客增至7000萬人次、到2023年超過1億,現在承載力已經出現嚴重問題,而已知旅遊規劃從規模到設施種類,看不到香港憑什麼能力接待如此龐大的旅客群,做到他們賓至如歸,而市民生活不致受到進一步擠佔的衝擊。
香港作為旅遊城市,前提是不會閉門謝客,不過,承載力是一個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今次「驅蝗行動」,一些人罔顧對個人權利的基本包容和尊重,若有違法之處,當局要依法處理,但是事態本質顯示,即使打擊了極少數人的極端作為,承載力問題仍然不會消失,當局從維持秩序角度整治此事以外,必須切實對應承載力問題,才可避免旅客增加被轉化為內地與本港對峙、衝突的局面。
優化「一簽多行」
可避免矛盾更尖銳
接待旅客承載力牽涉許多方面,並非一招兩式就可以化解,必須從全面規劃,增建設施、旅遊景點,分流旅客等措施,局面才有望逐步紓緩,對當局而言,應該梳理整個問題,除了積極規劃長遠設施,短期內可以起到紓緩效果的是優化「一簽多行」。
一簽多行適用於深圳居民,從數字顯示,不少深圳居民藉此把香港納入1小時生活圈;去年入境「內地旅客」之中,以一簽多行來港的約有1200萬人次,佔去年來港旅客總數超過25%,他們約九成即日來回,不在香港過夜。而以近年內地水貨客活躍,港深兩地生意愈來愈火紅,有理由相信,一簽多行為港深的水貨活動帶來極大動力,本港市面旅客衆多,特別是北區、元朗等鄰近深圳的地區,經常出現人滿之患,當區居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相信與此有直接關係。
優化一簽多行,減少深圳居民來港「生活」,首先會紓緩新界北區和元朗一帶的擠迫情况。特區政府應該提出與內地當局商議,檢視一簽多行真實情况,改為一日一行,或每年來港次數設限,而有真正需要者申明原因,經核實後仍應取得一簽無限行。前日的遊行,是再一次警示因為旅客人數而衍生的矛盾,已經惡化,短期內做到優化一簽多行,則起碼不會使矛盾更趨尖銳,可以藉此爭取更多時間和空間對應承載力不足的問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極端者排斥內地旅客
旅遊城市形象受影響
當日示威者針對內地旅客,除了叱喝謾罵,個別示威者一些不文明行為(例如做出不文手勢等),對旅客構成滋擾;廣東道部分商舖,因為不能預估遊行示威會帶來什麼場面,一度落閘暫停營業。另外,有歡迎內地旅客訪港的團體,在廣東道設置街站,雙方對罵,雖然警方築起人牆分隔,仍然難阻發生推撞、衝突的混亂場面。
這次遊行,警方說有50人遊行,即使如搞手所說超過200人參與,在香港社會仍然只是極少數,他們針對內地旅客的訴求是另類聲音,缺乏廣泛認同,至於他們的不文明舉措,不少市民更認為是香港社會之恥;所以,這次遊行放在整體香港社會來檢視,示威者人數只是一小撮人,所提出的訴求只屬異端,在本港絕非主流;但是,這一小撮人的極端行徑,透過傳媒傳送到內地和其他國家地區,當地民衆僅從熒幕認知此事,或會認為香港很亂,對旅遊城市形象的影響甚為負面。
內地旅客在香港的遭遇傳到內地,正常而言,相信內地民衆會感到難受甚至憤怒,他們對來港旅遊消費而被辱罵排斥,肯定難以理解,會否因此影響內地民衆來港旅遊的意欲,值得觀察;另外,現在每日有18萬市民因為工作、上學等往返內地與本港,每年也有大批市民到內地旅遊,若歧視、排擠內地旅客的情况持續下去,港人在內地遭到報復式對待,則兩地矛盾更尖銳,交流交往會出現大倒退。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針對旅客的遊行,隊伍裏有鼓吹港獨團體成員,他們拉出前朝港英旗幟;近年,人數寥寥可數、根本不入流的港獨活動,每出現一次,都被一些人故意放大其規模和能量,有人解讀此舉目的為影響中央對港政策措施;今次與遊行示威者對峙的團體,展示了「反對港獨漢奸分裂國家」的標語,這些符號與現象,會否又被利用作刺激中央的神經,值得觀察和注意。
總之,針對內地旅客的遊行,從經濟層面、本港形象、內地與本港交流交往,以至本港與中央的關係等,都只看到壞處和可能衍生的負面發展,看不到有任何好處。只是,按目前情况和預期3年後旅客增至7000萬人次、到2023年超過1億,現在承載力已經出現嚴重問題,而已知旅遊規劃從規模到設施種類,看不到香港憑什麼能力接待如此龐大的旅客群,做到他們賓至如歸,而市民生活不致受到進一步擠佔的衝擊。
香港作為旅遊城市,前提是不會閉門謝客,不過,承載力是一個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今次「驅蝗行動」,一些人罔顧對個人權利的基本包容和尊重,若有違法之處,當局要依法處理,但是事態本質顯示,即使打擊了極少數人的極端作為,承載力問題仍然不會消失,當局從維持秩序角度整治此事以外,必須切實對應承載力問題,才可避免旅客增加被轉化為內地與本港對峙、衝突的局面。
優化「一簽多行」
可避免矛盾更尖銳
接待旅客承載力牽涉許多方面,並非一招兩式就可以化解,必須從全面規劃,增建設施、旅遊景點,分流旅客等措施,局面才有望逐步紓緩,對當局而言,應該梳理整個問題,除了積極規劃長遠設施,短期內可以起到紓緩效果的是優化「一簽多行」。
一簽多行適用於深圳居民,從數字顯示,不少深圳居民藉此把香港納入1小時生活圈;去年入境「內地旅客」之中,以一簽多行來港的約有1200萬人次,佔去年來港旅客總數超過25%,他們約九成即日來回,不在香港過夜。而以近年內地水貨客活躍,港深兩地生意愈來愈火紅,有理由相信,一簽多行為港深的水貨活動帶來極大動力,本港市面旅客衆多,特別是北區、元朗等鄰近深圳的地區,經常出現人滿之患,當區居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相信與此有直接關係。
優化一簽多行,減少深圳居民來港「生活」,首先會紓緩新界北區和元朗一帶的擠迫情况。特區政府應該提出與內地當局商議,檢視一簽多行真實情况,改為一日一行,或每年來港次數設限,而有真正需要者申明原因,經核實後仍應取得一簽無限行。前日的遊行,是再一次警示因為旅客人數而衍生的矛盾,已經惡化,短期內做到優化一簽多行,則起碼不會使矛盾更趨尖銳,可以藉此爭取更多時間和空間對應承載力不足的問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