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元宵將至,內地大部分企業都已經開工,在東莞、深圳、中山、佛山、珠海等地的工業(開發)區,「本公司大量招聘普工」的橫額隨處可見,勞務派遣等中介機構也迎來一年當中生意最好的季節,各地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則紛紛聯同企業舉行連場招聘會,務求令企業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足夠的工人,滿足生產所需。
不過,隨着內陸傳統勞動力輸出大省工作機會增加以及各項福利待遇提高,不少過去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如今選擇返鄉就業或創業,這種趨勢逐年明顯,「用工荒」已構成沿海製造工廠發展的一大挑戰。
華東求職者減9%華中增2.9%
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對內地104個城市就業形勢的統計,東部沿海地區2013年的用人需求和求職人數,分別比2012年減少5.9%和9%。而華中地區的用人需求和求職人數則雙雙上升1.8%和2.9%。另一份報告也指出,企業用工缺口較大的區域包括湖北武漢市、遼寧瀋陽市、陝西西安市等地;新疆、內蒙古、寧夏等地,也成為人才輸入的新區域。
作為改革開放初期成長起來的「四小虎」之一,廣東中山市常住人口300多萬,其中半數以上是外來務工人員。中山市人社局在春節前預測,全市將有約70萬外來務工人員返鄉過年,雖然年後估計90%人員會返回原工作崗位,但仍將有約7萬人不會回來工作。對於一個普工用工量佔企業用工比重達七成多的城市,數萬人「一去不回」對企業的影響可想而知。
有助收窄沿海內陸發展差距
沿海地區出現的「用工荒」的確對經濟發達地區實體經濟造成衝擊,其直接表現是企業因人力短缺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導致訂單下降和利潤減少,而用工成本遞增又進一步增加企業外遷的壓力,導致該地區GDP規模縮減,進而影響其經濟表現。
但「用工荒」並非只有弊端而一無是處。假如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具有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而且,勞動力只是就業地發生改變,而未變成失業人口,在內陸經濟蓬勃成長的情况下,這種變化有助於縮小沿海與內陸的發展差距,總體而言,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恐怕有限。此外,假如沿海與內陸家鄉的收入差距仍像以往那樣大,勞動者是不會選擇留在家鄉務工的。從這個角度看,沿海地區出現「用工荒」對內陸發展、縮小區域差距甚至緩解春運「一票難求」的局面未嘗不是好事。
值得憂慮的是隨着人口老化問題的加劇,勞動力出現總體短缺。長遠而言,此問題只能透過調整生育政策來解決。此外,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轉型的壓力在增加,但產業升級轉型需要有更高素質與技能的勞動力支撐;然而,如今不少工作在沿海地區流水線上的工人,其學歷大部分都僅初中或中專程度,技能培訓往往參差不齊。這群16至25歲的年輕群體放棄升學而出來掙錢謀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這種局面不改變,產業升級恐怕難以找到足夠有技能的人力資源來承接。也就是說,提高整體勞動力的技能水平,產業轉型升級才有可能實現。
產業轉型增高技術勞工需求
倘若中國能在生產工藝完善、機械設備創新、品牌價值創造上取得突破,降低其經濟發展對大量勞動力的簡單依賴,「本公司大量招聘普工」的橫額就不會像政府宣傳標語般到處懸掛,企業對於工人的瘋狂追逐也有望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更重要的是,即便勞動密集這一發展模式在短期內改變不了,但沿海與內陸企業生產總有飽和的一天,屆時,那些學歷不高、技能有限的勞動者,該往何處去?折價出賣勞力或許是他們唯一的選擇。這一情况是所有勞動者都不願見到的。
作者為內地自由撰稿人
不過,隨着內陸傳統勞動力輸出大省工作機會增加以及各項福利待遇提高,不少過去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如今選擇返鄉就業或創業,這種趨勢逐年明顯,「用工荒」已構成沿海製造工廠發展的一大挑戰。
華東求職者減9%華中增2.9%
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對內地104個城市就業形勢的統計,東部沿海地區2013年的用人需求和求職人數,分別比2012年減少5.9%和9%。而華中地區的用人需求和求職人數則雙雙上升1.8%和2.9%。另一份報告也指出,企業用工缺口較大的區域包括湖北武漢市、遼寧瀋陽市、陝西西安市等地;新疆、內蒙古、寧夏等地,也成為人才輸入的新區域。
作為改革開放初期成長起來的「四小虎」之一,廣東中山市常住人口300多萬,其中半數以上是外來務工人員。中山市人社局在春節前預測,全市將有約70萬外來務工人員返鄉過年,雖然年後估計90%人員會返回原工作崗位,但仍將有約7萬人不會回來工作。對於一個普工用工量佔企業用工比重達七成多的城市,數萬人「一去不回」對企業的影響可想而知。
有助收窄沿海內陸發展差距
沿海地區出現的「用工荒」的確對經濟發達地區實體經濟造成衝擊,其直接表現是企業因人力短缺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導致訂單下降和利潤減少,而用工成本遞增又進一步增加企業外遷的壓力,導致該地區GDP規模縮減,進而影響其經濟表現。
但「用工荒」並非只有弊端而一無是處。假如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具有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而且,勞動力只是就業地發生改變,而未變成失業人口,在內陸經濟蓬勃成長的情况下,這種變化有助於縮小沿海與內陸的發展差距,總體而言,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恐怕有限。此外,假如沿海與內陸家鄉的收入差距仍像以往那樣大,勞動者是不會選擇留在家鄉務工的。從這個角度看,沿海地區出現「用工荒」對內陸發展、縮小區域差距甚至緩解春運「一票難求」的局面未嘗不是好事。
值得憂慮的是隨着人口老化問題的加劇,勞動力出現總體短缺。長遠而言,此問題只能透過調整生育政策來解決。此外,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轉型的壓力在增加,但產業升級轉型需要有更高素質與技能的勞動力支撐;然而,如今不少工作在沿海地區流水線上的工人,其學歷大部分都僅初中或中專程度,技能培訓往往參差不齊。這群16至25歲的年輕群體放棄升學而出來掙錢謀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這種局面不改變,產業升級恐怕難以找到足夠有技能的人力資源來承接。也就是說,提高整體勞動力的技能水平,產業轉型升級才有可能實現。
產業轉型增高技術勞工需求
倘若中國能在生產工藝完善、機械設備創新、品牌價值創造上取得突破,降低其經濟發展對大量勞動力的簡單依賴,「本公司大量招聘普工」的橫額就不會像政府宣傳標語般到處懸掛,企業對於工人的瘋狂追逐也有望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更重要的是,即便勞動密集這一發展模式在短期內改變不了,但沿海與內陸企業生產總有飽和的一天,屆時,那些學歷不高、技能有限的勞動者,該往何處去?折價出賣勞力或許是他們唯一的選擇。這一情况是所有勞動者都不願見到的。
作者為內地自由撰稿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