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香港人漸失優越感長青網文章

2014年02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2月14日 06:35
2014年02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由澳牛潮文引發,到桂林街的新年熟食檔,網友在我的facebook上大呻,「香港地道文化崛起,是因為香港傳統競爭優勢喪失,優越感降低,才開始感懷身世,緬懷過去,試圖找回自己」。


任何優勢,有相對性。香港對前宗主國英國,甚至曾佔領香港的日本,以及新興的韓國,並沒有優越感,所以,從來不存在「港英矛盾」之類說法。


內地客由財神變「蝗蟲」

我現在坐在東鐵上寫稿,前後都是大聲叫喊的中國方言,左右都是塞滿奶粉尿片的行李篋,動彈不得,旁邊擠哭了的小皇帝還一個勁地用京片子撒野:「媽,我要坐!我要座位!這裏地獄啊!」。忽然我痛得大叫一聲,小皇帝居然毫不客氣一下子屁股坐到了我腳上!


由天堂到地獄,由財神變所謂「蝗蟲」,不過是十年之間。SARS之役,香港人對中央放寬自由行曾經搖旗吶喊;但今年已經演變成示威遊行反自由行。除了人多擾民,多少還有些不甘心。


十年河東轉河西

我幸運地經歷了香港這30年,由阿燦口中「遍地黃金」的1980年代,到主題公園和大型商場「黃金地雷」的自由行時代,活脫脫是「十年河東轉河西」的最佳註腳!

中國內地不管城鄉,香港人都一視同仁叫「鄉下」,所以回內地的證件至今都叫「回鄉證」。鄉下相對的是都市,鄉下又窮又老土,香港又富裕又先進,這個視點當然是以前的「香港中心論」。1980年代前,的確是這個畫面。當時香港一個掃大街的老粗,人工也比內地大學教授高50倍。我在1985年走過羅湖橋,和今天過境的自由行,見到的是兩個境界。1985年,我在荃灣南豐天橋派傳單的時薪為10元。現在,最低工資為時薪30元,洗樓派傳單為40元,工資在30年間升了4倍。


但羅湖橋對面的鄉下呢?我做護士的表姐1985年工資為85元,現在為護士長,工資為1萬元,上升了100倍。


一河之隔,25倍的分別。算罷啦,新年流流,與其心態不平,不如去食一碟好鹹的「黃昏炒蛋」、好嚡的「光速餐」,回憶一下昔日的澳牛吧!


智傲集團CEO、旅遊作家

[項明生 明生下半場]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