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怡﹕
明年今日,你會在英國,享受你的交換生生活。交換的時間只有不到半年,與三、四年的留學有很大分別,但要做的準備工作,應該不會少。不用急,還有一年時間,可以慢慢計劃。
我們念大學的年代,都有交換生計劃,校園裏也有不同膚色的外國學生,但可能交換的名額很少,學校又沒有大事宣傳,更關鍵的可能是老爸的成績認真麻麻,當不上交換生的最基本資格,再加上活動太忙,連打聽都沒有時間。
當年在大學也有接觸過曾經做過交換生的同學,有一句沒一句的講述彼邦的交換生活,覺得新鮮有趣。但一切已經太遲,四年大學,就這樣過了。未曾嘗過留學生活,回想起來,還有一點點遺憾。
怡,由你決定做交換生,到選定去哪個國家哪個城市,都經過不短時間的考慮和掙扎。凡事深思熟慮才作決定,不要因為一時衝動到頭來感到後悔,是成熟的表現。但思前想後,時間太長,遲遲無法下決定,變成了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就很不理想了。
思前想後 遲遲未決
記得你決定去英國做交換生,但還未下定決心選擇哪個城市時,你透過WhatsApp跟老爸和媽咪商量,當時你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兩間大學兩個城市之間做選擇,最後揀了一個,後來又改變主意再揀另一個。除了讀書、環境等因素,其實最大考慮是那個地方能否讓我充分了解英國文化和英國人。你們覺得大城市還是小城市能做到這點?
你問這個問題,確實是考起老爸了。說實話,對這些英國城市的認識,我和你都是紙上談兵,資料搜集後,老爸甚至比你了解得更少,不知根據什麼做決定,也不知從何做起。我當時的回應,有點模稜兩可:「我的意見是,在很多資料都未能掌握的情况下,隨心去做便可。其實英國豈止一個,大城市有大城市的英國人和英國文化,小城市也有不同的英國人和英國文化。到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經歷和體會。」
老爸這番話,說了和沒說根本沒分別,我不知道,對你的決定有沒有幫助。反正現在決定了,就隨心了吧。
要了解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人和文化,只有短短幾個月當然不夠,但如果事先多做準備,對這地方的地理環境人文風情多點認識,特別從人入手,相信可事半功倍。
遊歷交友 了解當地文化
我認識一些香港人,移民了十多廿年,仍無法投入人家的社會,看的是香港報紙、香港劇集,對香港發生的事,瞭如指掌,對居住國的大事,卻莫不關心,朋友都是香港移民,心態仍留在香港,與當地文化長期格格不入。
怡,你選了一個沒有太多香港人和中國人的地方,老爸認為是選對了。多認識不同國籍的人,更不要只窩在校園,多到英國、歐洲其他地方看看,要認識人家的文化和歷史,遊歷和朋友,是最好的方法。
你是出名的慳妹,但補習和寫稿,都賺了不少錢,應該夠用吧!
老爸
……………………………………………………………………
Dad﹕
由聽講座、報名、討論、搜集資料、掙扎、選學校、選交換時間、再掙扎、到得知最後結果,呼,終於完了。每次做決定都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呀,這個習慣不好。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我覺得有兩件事是非做不可的。
一是周圍去,不只留在校園,要去大城市的博物館,去小城市的酒吧,也要去郊外地區;不只去著名景點,要去一些小社區,一些非英國人開的小店;不只跟熟悉的朋友去也要自己去。
二是嘗試做一個ms chatterbox,與同學說笑,跟教授談話,還要與賣熱狗的老闆、地鐵職員傾偈。我不是外向的人,小時候不敢跟陌生人說話,但要融入他們的生活,總不能做個「摺友」吧!
放心,去交換就不做慳妹,使晒啲錢,哈!
Yee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
明年今日,你會在英國,享受你的交換生生活。交換的時間只有不到半年,與三、四年的留學有很大分別,但要做的準備工作,應該不會少。不用急,還有一年時間,可以慢慢計劃。
我們念大學的年代,都有交換生計劃,校園裏也有不同膚色的外國學生,但可能交換的名額很少,學校又沒有大事宣傳,更關鍵的可能是老爸的成績認真麻麻,當不上交換生的最基本資格,再加上活動太忙,連打聽都沒有時間。
當年在大學也有接觸過曾經做過交換生的同學,有一句沒一句的講述彼邦的交換生活,覺得新鮮有趣。但一切已經太遲,四年大學,就這樣過了。未曾嘗過留學生活,回想起來,還有一點點遺憾。
怡,由你決定做交換生,到選定去哪個國家哪個城市,都經過不短時間的考慮和掙扎。凡事深思熟慮才作決定,不要因為一時衝動到頭來感到後悔,是成熟的表現。但思前想後,時間太長,遲遲無法下決定,變成了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就很不理想了。
思前想後 遲遲未決
記得你決定去英國做交換生,但還未下定決心選擇哪個城市時,你透過WhatsApp跟老爸和媽咪商量,當時你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兩間大學兩個城市之間做選擇,最後揀了一個,後來又改變主意再揀另一個。除了讀書、環境等因素,其實最大考慮是那個地方能否讓我充分了解英國文化和英國人。你們覺得大城市還是小城市能做到這點?
你問這個問題,確實是考起老爸了。說實話,對這些英國城市的認識,我和你都是紙上談兵,資料搜集後,老爸甚至比你了解得更少,不知根據什麼做決定,也不知從何做起。我當時的回應,有點模稜兩可:「我的意見是,在很多資料都未能掌握的情况下,隨心去做便可。其實英國豈止一個,大城市有大城市的英國人和英國文化,小城市也有不同的英國人和英國文化。到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經歷和體會。」
老爸這番話,說了和沒說根本沒分別,我不知道,對你的決定有沒有幫助。反正現在決定了,就隨心了吧。
要了解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人和文化,只有短短幾個月當然不夠,但如果事先多做準備,對這地方的地理環境人文風情多點認識,特別從人入手,相信可事半功倍。
遊歷交友 了解當地文化
我認識一些香港人,移民了十多廿年,仍無法投入人家的社會,看的是香港報紙、香港劇集,對香港發生的事,瞭如指掌,對居住國的大事,卻莫不關心,朋友都是香港移民,心態仍留在香港,與當地文化長期格格不入。
怡,你選了一個沒有太多香港人和中國人的地方,老爸認為是選對了。多認識不同國籍的人,更不要只窩在校園,多到英國、歐洲其他地方看看,要認識人家的文化和歷史,遊歷和朋友,是最好的方法。
你是出名的慳妹,但補習和寫稿,都賺了不少錢,應該夠用吧!
老爸
……………………………………………………………………
Dad﹕
由聽講座、報名、討論、搜集資料、掙扎、選學校、選交換時間、再掙扎、到得知最後結果,呼,終於完了。每次做決定都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呀,這個習慣不好。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我覺得有兩件事是非做不可的。
一是周圍去,不只留在校園,要去大城市的博物館,去小城市的酒吧,也要去郊外地區;不只去著名景點,要去一些小社區,一些非英國人開的小店;不只跟熟悉的朋友去也要自己去。
二是嘗試做一個ms chatterbox,與同學說笑,跟教授談話,還要與賣熱狗的老闆、地鐵職員傾偈。我不是外向的人,小時候不敢跟陌生人說話,但要融入他們的生活,總不能做個「摺友」吧!
放心,去交換就不做慳妹,使晒啲錢,哈!
Yee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