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小時候,常聽爸爸說這樣的一個故事。
在1970年代初,爸爸在屋邨的家跟朋友打麻將,打到深夜,突然傳來敲門聲,開門一看,外面站着兩名警員。警員跟爸爸說,有鄰居投訴你們的麻將聲浪太大,擾人清夢,此時,爸爸轉身拿了點「茶水費」,塞到警員的手,警員便跟他說了聲:不要玩得太夜了!之後便悄然離開。那時候,成長在有廉政公署年代的我,覺得這事情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廉潔的香港並非一天建成。廉署趁成立40周年的機會,特別舉辦了開放日,大曬廉署當年的「威水史」,向公眾展出貪污警司葛柏的私人帳簿真迹、1976年向華探長呂樂發出的資產限制令等珍貴展品,不過同場一幅前廉政專員湯顯明接受內地最高人民檢察院送贈價值20萬元的巨型屏風,卻令人看着不舒服,不免讓人想起湯顯明捲入涉貪的案件。
廉潔在港並非理所當然,這套制度建來不易,也要持之以恆。在廉署調查湯案期間,再有報章報道,湯顯明在任內曾豪宴各國駐港領事,並購買過千元的名貴啤酒杯餽贈予協助炮製宴會餸菜的廚師。可見他在任內動用公帑豪飲豪食豪客作風,已持續了一段日子,而在署內亦有知情的人員未有及時阻止。
廉署在湯案後已努力收緊署內應用公帑酬酢、外訪、購買紀念品等指引,但整個政府架構龐大,部門繁多,必須全面檢視相關安排。例如審計署年多前曾檢討政府物流服務署的採購供應服務,發現政府自推出「智能」採購卡服務以來,仍有部門沒有採用採購卡購買5萬元以下的物料。以現時的科技,部分國家已能做到公務人員以採購卡購物後,可即時向財政部門顯示電子帳單,這類做法,或許能及時發現如湯顯明購買貴價紀念品事件。從小着手,讓香港人往後可繼續以廉潔香港為傲。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在1970年代初,爸爸在屋邨的家跟朋友打麻將,打到深夜,突然傳來敲門聲,開門一看,外面站着兩名警員。警員跟爸爸說,有鄰居投訴你們的麻將聲浪太大,擾人清夢,此時,爸爸轉身拿了點「茶水費」,塞到警員的手,警員便跟他說了聲:不要玩得太夜了!之後便悄然離開。那時候,成長在有廉政公署年代的我,覺得這事情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廉潔的香港並非一天建成。廉署趁成立40周年的機會,特別舉辦了開放日,大曬廉署當年的「威水史」,向公眾展出貪污警司葛柏的私人帳簿真迹、1976年向華探長呂樂發出的資產限制令等珍貴展品,不過同場一幅前廉政專員湯顯明接受內地最高人民檢察院送贈價值20萬元的巨型屏風,卻令人看着不舒服,不免讓人想起湯顯明捲入涉貪的案件。
廉潔在港並非理所當然,這套制度建來不易,也要持之以恆。在廉署調查湯案期間,再有報章報道,湯顯明在任內曾豪宴各國駐港領事,並購買過千元的名貴啤酒杯餽贈予協助炮製宴會餸菜的廚師。可見他在任內動用公帑豪飲豪食豪客作風,已持續了一段日子,而在署內亦有知情的人員未有及時阻止。
廉署在湯案後已努力收緊署內應用公帑酬酢、外訪、購買紀念品等指引,但整個政府架構龐大,部門繁多,必須全面檢視相關安排。例如審計署年多前曾檢討政府物流服務署的採購供應服務,發現政府自推出「智能」採購卡服務以來,仍有部門沒有採用採購卡購買5萬元以下的物料。以現時的科技,部分國家已能做到公務人員以採購卡購物後,可即時向財政部門顯示電子帳單,這類做法,或許能及時發現如湯顯明購買貴價紀念品事件。從小着手,讓香港人往後可繼續以廉潔香港為傲。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