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留下一頁觀塘長青網文章

2014年02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2月09日 06:35
2014年02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期「街知巷聞」所走過的地方,有點特別——走過裕民坊,當中有不少大廈都已十室九空。


這裏可曾是人口密集的觀塘市中心啊。


2012年6月3日「街知巷聞」記錄下重建前的裕民坊景象︰華記膠輪、凌記書店、牛腩巷、物華街臨時小販街市內的文具店、改衣店、銀都戲院、寶聲戲院,還有那間印尼餐廳,如今通通都不在其位了——不是已被釘板圍封,有待被圍封,又或已被拆卸——不過是一年半以前的事,變化之快速,令人觸目驚心。


望着幾幢空空如也,甚至不復存在的建築,很難不去想像那些曾經住在那裏的人們都搬到哪裏?

因着觀塘市中心重建,不少人嘗試以文字、攝影或是繪畫去記錄這個或許又會變出數幢商場或豪宅的社區。彭啤是其中之一。


彭啤(彭智鴻)是東九龍人——小時候住彩雲邨,中學在藍田讀書,短暫時期住過馬鞍山,之後升讀觀塘IVE,現在住淘大花園,生活都是以觀塘為市中心。「中學時,經常逛偉利模型,後來讀IVE每逢空堂,都過來吃飯、在銀都寶聲看戲、去銀都Neway唱K,那時七八十蚊可以唱一日!節目非常豐富。」現在與舊同學相聚,都是以觀塘為中心。


隨地寫生有感:原來街邊好多櫈

以畫筆記錄城市,則是在2008年開始。那年他去了澳洲工作假期半年,在農場工作,身邊的同工來了又去,他待在那裏覺得「時間多」,便開始手繪農場景物,畫了又送給同工們作紀念。 從澳洲回來,他開始繪畫那個熟悉而又快要被重建的觀塘,作為給自己的紀念。


每次畫畫,他都是在街頭、馬路邊寫生,從頭到尾,一坐就是4小時、6小時,畫完一幅畫,相信也吸入不少廢氣,不過他也沒怨言。「唔講唔知,原來街邊其實係有好多櫈坐的——如果你跟街邊檔檔主混熟的話。尤其是報紙檔,他們有一疊疊櫈。因為看檔悶時用來『開枱』與朋友捉棋用。」他說。因在街頭寫畫,留意到更多過路人輕易錯過的街頭智慧。不過,間中也有不少中年男士會停下來看他畫什麼,問他為什麼。


「重建根本是一次換血」

2010年,他從仁安大廈開始畫,後來到國際鴿舍寫生時,認識了在觀塘搞保育和研究多年的原人。「發覺我畫的畫都啱他搞活動用,於是我也有時參加他搞的活動,又和店舖傾偈,熟絡起來。」原先只是出於個人對於這一區的紀念,後來發展成陪伴居民抗爭。「現在真的火頭處處,之後陸續有來的還有深水埗、土瓜灣等社區。近年社會上本土意識抬頭,多了人留意重建社區的消息。」但即使多了人注意,社區的居民面對「發展」的巨輪,還是難以招架。「你看『觀月•樺峯』便知道所謂的重建,根本就是一次『換血』,將從前街坊密切的關係連根拔起,將整個社區的文化改變。」那說好了的「以人為本」呢?「看見所熟悉的,逐點逐點的傾頹、消逝,但又無力改變。近年香港人的『怨氣』、『不甘心』大致源於此。」彭啤說,他知道有些事情是很難抗逆,唯有以畫筆速速記下眼前就要消失的景象。


仁愛圍 偉利模型

模型牆青春印記

偉利模型一度是附近男生的蒲點,也有不少模型發燒友聞風而自遠方來,探探那些一盒盒疊至天花高的模型。


彭啤在中學時期起,每星期都一定與同學逛一逛的店舖,「明知不會這麼快返新貨,但放學總是要過來巡一巡才安樂。買過BB戰士、四驅車等模型。模型油也有很多顏色選擇,還有好些難以在外面找到的模型配件,這裏都會有」。可是,他覺得隨着觀塘區的人口老化,偉利模型也難有優勢。當年砌模型的人,長大後又有幾多個能在養妻活兒與供樓之外保持着這項興趣?但畫中的三道「模型牆」,相信是不少模型發燒友的青春印記。


仁安大廈

圓角大廈多層次

這是彭啤開始他的觀塘素描之旅的首站。「仁安大廈的外型特別,它是圓角的,而底下樓層有一部分突出來,整幢建築都有不同的層次。」3年前,他就是坐在大廈斜對面的這個「消防水龍頭」之上,迎着大北風,畫了5個鐘。「那時還未識人,所以未能在街上借到櫈,所以唯有坐着水龍頭畫畫。」辛苦了!


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

所謂「臨時」……

記得海防道臨時街市的一個檔販跟我解釋過「臨時」的另類思意——「唔係指租戶可以用幾耐,而係政府叫你即刻走時你就要即刻走」。


彭啤畫過3幅有關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的素描,因為他覺得這個市場很有趣,「你看這枝『電線柱』,有如小販市場的心臟,一根根電線散開像血管,電力由此輪送到90多個檔攤去。」


一根柱為90檔輸電

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也是一個「臨時」了30年以上的市場。來到這裏的當天是年初四,仍然是公眾假期,但這天不少小販租戶除了在散貨,又或在收拾細軟和貨物,準備在第二天(市建局發放特惠津貼給持牌人的限期)全面撤出,租戶都在「呻」﹕又話「無縫交接」(即在新小販市場建好後,才將檔販搬過去),現在新街市未起好又要立刻走,貨不知往哪裏放,唯有賤賣,新年流流呀……怨是怨,不過還是要搬走。加上導賞團與媒體採訪,情况紛擾又熱鬧。


市場當中有一對公公婆婆在檔口收拾。公公說,「你聽吓,收音機都話點解要我哋咁快搬走」。婆婆在摺疊一個又一個的透明包裝膠袋,少說也有上百個。不說還以為她是賣衣服的,「這些膠袋是隔籬賣衫的給我,我用來包着那些書簿的。環保吖嘛。用來套着那些書簿便不會『塵』。」婆婆說丈夫姓勞,「辛勞個勞」。他們是市場內唯一一檔文具舖「海記」,其他檔口都以賣衣服居多。勞老太說話溫婉,小舖的文具都搬回家了,她一邊摺膠袋,一邊跟來「看熱鬧」的人傾偈。「舖原是我開的,之前做街邊小販賣文具。我同我老公都屬虎(77歲)。結婚之前我去問過﹙求神﹚,話我會有段好姻緣,但一定要忍……」但見兩位老人家初四還要粗勞搬遷,心中難免有氣,好姻緣的細節也不太聽得入耳。


「有個學生同我講,報紙是不能踩在地上的,因為上面印着的字都是有人用心寫的。所以我不會用報紙包嘢。我無讀過書,但我會聽人講嘢。」誰說不讀書就等於沒有文化呢?聽着我這個從業員也不禁汗顏……她說現在要搬是捨不得,但熟客遲些可以到新市場探望她。


仁信里

「大牌」筵席

仁信里是兩排唐樓之間的一幅空地。原是大牌檔集中地,每晚大排筵席,頗有夜夜笙歌的熱鬧。除了食肆,這裏還曾有雞記麻將館、何記補鞋、華記膠輪、釣具店及國際鴿舍等等,看似雜七雜八的生意,是生活中重要卻微小的一環,都可在里中尋。國際鴿舍在搬遷時還有一些「雜音」,現在已消音。據說老闆到深圳繼續經營,賽鴿在香港正式絕迹。


現在,一邊大廈已圍板了,只剩下地上不同圖案的階磚,比劃着從前不同舖頭的位置。噢,還有一尊關公像一夫當關。大家都各散東西。


「中學同學都住在附近,畢業後,有時都會相約在這裏的大牌檔,放工後聚一聚。」相信現在要與中學同學聚首,彭啤要轉移陣地了。


「現在樓與樓之間不會有這樣的空地。從前起樓,樓與樓之間要預留日照空間,令陽光照射進街道。」他說在商戶都搬出後,這裏曾舉行過展覽(一些彭的觀塘街景素描仍留在建築物的外牆上)及小型足球賽。


牛腩巷、凌記書檔

尋找無名英雄傳

觀塘的輔仁大樓,現在只餘大廈的空殼。昔日的書香、牛腩香,現已飄散。牛腩巷就是在大廈地下一連幾間粉麵店組成的冷巷,幾間麵店都已搬走。凌記是樓梯底的租書攤,彭啤中學時代經常到此租借武俠小說﹕「總之是金庸、古龍以外的小說,一些我現在已說不出名字的作家的作品都可以在此找到。」溫瑞安?梁羽生?(按﹕其實兩者都非常有名。只是記者並非武俠小說迷而又試圖引導出答案。)「唔係,那些作家真是說不出名字的。」令人非常好奇。


「重見。觀塘」展覽(插畫師彭啤十多幅觀塘市中心重建前的素描)


地點︰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

日期︰今天(2月9日)

時間︰下午2:00至6:00

文 蔡琇莹

圖 陳淑安、素描由彭啤提供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