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甲午馬年第一次與讀者見面。祝大家新年進步、龍馬精神。
春節前夕,因為由內地輸入的雞帶有禽流病毒導致香港過年食無活雞,除了令公眾大感沒趣外,本地雞農的處境最令人同情。春節本來是他們大做生意的時機,現在唯有守雞待解禁,過一個苦年。
每年冬季,香港例必面對輸入禽流病毒而導致食無活雞的風險,而香港應否全面禁止市面零售活雞則是一個持續爭議的話題。但10多年來,政府大體上維持政策不變,是擇善固執、墨守成規,抑或是左右為難呢?
現行政府政策是﹕既輸入內地活雞,亦發牌本地雞場供應活雞,維持一定數量的活雞零售點,曾經研究中央屠宰但始終沒有做。雞場和活雞零售點必須做好清潔和防病毒工作,一旦發現禽流病毒就可能要撲殺雞和禁售活雞。
政府政策的主要考慮相信是﹕滿足部分堅持要吃活雞的市民的需要、通過本地和內地農場同時供應活雞以穩定供應和遏抑價格、讓活雞零售點的經營者可以維持生計。
上述政策的問題是﹕全香港市民共同面對伴隨着活雞的禽流感風險,尤其是輸入內地活雞所帶來的風險。香港的法律效力並不能延伸到內地,另外由內地農場到香港的供應鏈相對較長,要管理和監察比較困難。特別愛吃活雞的人和活雞零售點經營者佔社會的少數,但健康風險是全社會共同承擔。
在較微細的層次,每次撲殺雞和停售活雞,本地雞農和活雞都有所損失。政府賠償他們要動用公帑,撲殺雞是政府行動。這些成本亦是由全社會共同支付。
由上述可見,政府實有需要向市民清楚解釋,為何現時政策選擇是一個合理的平衡?另外,除了現行政策外,是否沒有更好的政策選擇?
一個明顯的另類政策選擇是全面禁止零售活雞。這樣做可以杜絕市民通過接觸活雞而感染禽流病毒的風險。不過,相信不喜歡這個政策的人不少,包括非吃活雞不可的市民、活雞零售點經營者、運送活雞的行業。至於本地雞農,如果香港增建中央屠宰設施,他們所飼養的雞還有一定出路,或許較少抗拒禁止零售活雞。但即使如此,本地雞只能以冰鮮雞或雪雞形態出售,相對於內地雞可能競爭力不足。所以綜合估計,本地雞農亦多數會反對禁止零售活雞。
上述多數會反對禁止零售活雞的人,是社會上不同特殊利益的小群體,加起來相信亦只是社會少數。但由於這些小群體利益攸關,他們會奮力反對禁止零售活雞。政府不選取這個政策選擇,多數是因為不想得罪少數利益群體。在未有大規模禽流感爆發前,公眾所面對的是一個未成形的健康風險,他們亦因而不會組合形成對政府的政治壓力。政府於是會重視少數利益群體的意見多於普羅大眾的健康風險。
另外,禁止零售活雞後,必然衍生應否興建中央屠宰設施的問題。純以道理而言,香港設有中央屠宰設施是利多於弊,因為政府可以確保屠宰規格,從而確保其出品的質量。樂觀一點想像,香港中央屠宰的冰鮮雞可以成為品質保證的地區品牌,吸引深圳及附近地區的消費者亦未可料。
中間落墨的政策選擇
但中央屠宰設施究竟應該是公營還是私營、選址在什麼地方、新技術培訓等等都不是簡單問題。除非政府有擔當精神和堅定意志,這些問題最好不必碰,所以禁止零售活雞最好是可以拖多久便拖多久。
在現行政策和全面禁售活雞,並非沒有中間落墨的政策選擇。有些本地雞農便建議,本地活雞和輸入內地活雞應該分途批發和運送,以防交叉感染。不過這樣做對於減少社會健康風險的作用不大,只不過是保障本地雞農的利益。
可是,如果政府能夠嚴控本地雞農的養殖工作,從而把禽流病毒的風險降至極低,則市場只容許出售本地活雞未嘗不是一個可行的政策選擇。這個選擇也有其不足之處,就是因為供應減少而令消費者要食貴雞,雞批發商和零售商亦會擔心本地雞農壟斷供應後,可以「吊起嚟賣」。不過這個選擇並非極端,讓零售商和愛食活雞的市民保存局部的生存和生活習慣的空間。
沒有政策是完美的。如果政府真的選擇只由本地雞農供應活雞到市場,或許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以應對這個選擇的不足之處。
例如政府可能需要考慮多發雞農牌,同時增加收回零售活雞的經營牌照。前者是為了增加供應、維持競爭,後者是為了令零售商有利可圖。
政府亦可能同時需要積極落實中央屠宰。這樣一方面可令本地雞農有更佳經營前景。另外,如前所述,如果香港中央屠宰雞真的能成為地區品牌,有可能帶起推動一個新行業的出現。本地活雞批發和零售行業也許有所收縮,但不至於絕迹。而部分業界人士轉到新的行業,闖出一片新天地亦不為奇。
但無論是簡單的禁止零售活雞,還是活雞供應本地化,都需要政府富有遠見和魄力,並且有能力向社會「推銷」有爭議的政策。以此期求現時的政府,似乎是緣木求魚。如無意外,現政府的活雞銷售政策會繼續採用危機驅動模式,即是當危機就在目前時,政府和社會便唯有在無選擇的情况下作出決定。不過,如果危機真的爆發,社會為政府政策上的蹉跎所要付出的代價就不知道有多大了!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