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共讀繪本 小公民起步長青網文章

2014年02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2月05日 06:35
2014年02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要家長跟孩子談公民教育,家長可能會有如下反應﹕

「學校先生有教咪得囉!」

「我有教吖,紅燈不要過馬路,見到阿婆要讓座,不要隨地拋垃圾……!」

不少家長以為只要教好孩子有基本禮貌便足夠,可是公民教育,不單純是讓座給老弱婦孺、或叫孩子珍惜環境那麼簡單。它還包含了民主、自由、法治、人權和公義等種種核心價值。要跟一個幾歲大的孩子去討論、分享這些看來抽象又艱深的概念,談何容易?


要讓孩子認識公民教育的意義,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就想出了,透過親子共讀作為孩子認識公民教育的橋樑,他們組織了書單選書小組,4名成員挑選了52本公民教育童書,適合大人小孩一起閱讀。從事繪本教育推廣工作多年的鍾慧沁(Edith)是成員之一,她說﹕「我在香港長大,小時候有一個科目叫『社會科』,現則變成了『德育及公民教育科』和『通識科』,然而那些都是流於表面的公民教育。要孩子關注社會上不同的事,就需要好好裝備他們,但學校所教的,對於教導學生觀察、關心和培養自己意見方面,似乎未達到目的。我們選擇用繪本去跟孩子提及這些議題,因為繪本圖文並重,很多圖畫背後隱藏了很多東西,足以培養小朋友的思考能力。」


父母毋須多闡釋 孩子自有想法

可是,父母們跟孩子翻到圖書的最後一頁,總不忘附加一句﹕「這個故事教訓我們……」尤其讀到牽涉品格、德育、公義、人權等個人及普世價值時,說教意味就似乎不能避免。著名台灣繪本文化推手林真美認為,在親子共讀中,家長只是負責提供好書,作一個「演繹者」的角色,只需把書中文字念給孩子聽,毋須闡釋太多,因為孩子看圖時會自有想法。「即使在大人眼中看來很沉重的繪本,只要自然地為他念就好了,因為小孩沒辦法懂那麼多,他們最喜歡的就是爸媽念書給他聽。如果他們想聽、想看多些,才告訴他們吧。若常常想着閱讀要把什麼信息帶給孩子,爸媽也會很累。」


繪本不說教,那又如何透過繪本跟他們談公民教育?林真美就用「潛移默化」來解釋。「繪本不是一個工具,好的繪本也不會那麼單一,如果說一本書寫出來是為了教我們一件事,這也是太單一的想法。例如The Giving Tree一書,成人看到的可能是無條件的愛,但小孩可能只會為那個即將老去的人而悲哀。我們不用跟孩子說:『你看,這棵樹很偉大啊!』就讓大家各取所需好了。培養公民概念不用刻意做,我們跟孩子去讀這些繪本,重點在於有沒有為他們創造一個環境,讓他們去汲取養分;把這些好的東西帶到他們身邊,讓他們去感受、吸收。」


好繪本不止教一事

Edith補充﹕「書單只是一個參考,至於如何為孩子選書,大概可以從自己的情感出發,如果某一本書的圖畫吸引到你,那就先嘗試去欣賞它吧!因為孩子會不斷成長,可能現在他們捉不到書中故事的用意,但隨着心智發展,將來他們拿起書再看時,或者有另一番體會。」


【改變世界 孩子有權有能力】

林真美除了致力推動繪本,也十分重視兒童權利的實踐。她曾在台灣的公開活動中,向讀者導讀繪本《不可以!》,讓大家了解孩子也有權利和能力去改變世界。


視兒童為社會公民

書中的小男孩顛覆了小朋友給人的固有印象,他面對小至街頭欺凌、大至戰爭的種種不公義,依然可勇敢說「不可以!」。作者就是要讓大家明白,孩子有必要知道周遭發生什麼事,甚至有必要「看」到自己體內潛藏的力量,也能對準備欺凌他們的任何暴力說「NO!」。


「在1989年聯合國公布《兒童權利公約》之前,兒童權利宣言只強調兒童需要受特殊保護的部分,但公約帶領人類向前跨了一大步,強調兒童不僅是需要被保護的對象,也是行使權利的主體。換句話說,它強調兒童的參與權,把兒童視為獨立的個體,也視他們為社會公民的一員。」


香港家長對兒童權利一詞還很陌生,但原來它跟公民教育不可分割。「兒童權利跟公民教育最息息相關的就是參與權。我們不妨開始讓孩子認識、理解這個世界正發生的事。然後,就是不要小覷兒童,讓他們自主的思考,自由的發聲,進而展開行動。這是改變世界的開始,公民的培養,必須從小做起,而這也就是推動兒童權利和公民教育密不可分的地方。」


【家長分享﹕故事連結現實 孩子更明白】

育有3歲兒子的Linda,從孩子出生開始便經常跟他共讀童書,現已成為彼此間最好的親子活動。她卻說﹕「我經常逛書局,但不知從何入手。他喜歡車,但我不想只買關於車的書,想找點有些意思的,可教他一些做人道理,卻不知如何找到這類書,特別是中文書就更難選。」


按程度選材 不要「功能化」

雖然希望從閱讀中把一些信息帶給孩子,但她不希望把閱讀變得「功能化」,所以選書時有一些調整。「我覺得要按孩子的程度來選書,一年前我跟兒子讀一本關於什麼是浪費、要珍惜資源的書,他完全不明白我在講什麼;但我現在跟他講,他好像領略到一點,例如他知道如何珍惜用水、怎樣才不會浪費玩具。當然,說到要愛護整個地球的資源,他還未領會到,所以我會跳過這一部分。這樣做一些選材調整,就可以避免目標為本的概念。」


Linda亦同意公民教育正是最難教的東西,「一些事情如叫人早晨、對人有禮貌,是簡單得如一條直線,直接教孩子也不會有錯。但某些題目如珍惜資源、不要歧視、貧窮、戰爭、死亡……同樣很重要,卻很難跟孩子去講。我只是普通家長,當孩子做得不對時,我可能只會講不可以,但孩子的接受程度也有限。透過故事,孩子容易接收和明白很多道理,也讓我把現實中遇到的事和故事連繫起來,甚至效法故事中人的做法,嘗試去做一些對的事情」。


註﹕前三本已被列入「公民教育小書單」

【林真美推介公民教育童書】

•《不可以!》 面對恫嚇不屈服

作、繪者﹕大衛.麥克菲爾(David McPhail)

譯者﹕林真美

出版社﹕遠流

內容﹕小男孩寫了一封信給總統,往郵筒寄信的途中,他目睹了街道上因戰爭造成的種種景况,但始終不為所動,繼續前進。然後在郵筒前面,他遇上一個大塊頭男孩,對方擺出恫嚇威迫的姿態,小男孩卻並未屈服,堅定而勇敢的向對方說「不可以」,並把他的疑問寄給總統。當小孩循原路回家時,發現世界改變了……


•《我吃拉麵的時候……》 品嘗喜怒哀樂

作、繪者﹕長谷川義史

譯者﹕林真美

出版社﹕遠流

內容﹕小男孩正在吃拉麵時,隔壁的貓咪在打呵欠,隔壁的隔壁有人正在看電視、隔壁隔壁的隔壁有人正在拉小提琴……隨着空間不斷擴大,我們發現同一個時間裏,世界各地正在發生許多不同的事情,每個人正在「品嘗」着人生各式的喜怒哀樂。


•《有色人種》 探討不同膚色

作、繪者﹕傑侯姆.胡里埃(Jerome Ruillier)

譯者﹕張淑瓊

出版社﹕和英文化

內容﹕作者試從黑人的角度探討「有色人種」的說法。一個黑人小孩和白人小孩對話,相互比較膚色的差異和變化,黑人自始至終都維持原有的膚色,但白人則因着不同階段、不同狀態而產生膚色的改變,那麼究竟誰才是有色人種呢?這個結局的安排令人會心微笑。


•《跟我一起看地球》 保護環境

作者﹕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

譯者﹕林真美

出版社﹕遠流

內容﹕長期的環境破壞,讓地球傷痕纍纍,連創造這一切的上帝也看不下去了,於是委託兩個不像其他大人般沉沉睡去的小朋友,前去告誡那些濫砍樹木、污染水源和空氣的生意人,以及擁有武器、挑起戰爭的人,還有自以為替天行道、終日爭論不休的人……請大家遇見「他們」時,務必虛心聆聽「教誨」,因為是上帝要他們這麼做的!每個小孩也可以學習他們,做個勇敢的環保小尖兵。


「公民教育小書單」精選了52本童書,分「幼小」、「初小」及「高小」組別,並附上童書簡介及推薦原因。書單中的圖書大都能透過書商購買,或者可以在圖書館借閱(附索書號)。家長可以透過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網站,免費下載「公民教育小書單」。


網址﹕http://parentsconcern.hk/booklistdownload

圖﹕胡景禧、余俊亮、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文﹕顏燕雯

編輯:麥少菁

統籌:陳詠詩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