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4次調查結果,我們的解讀是反映愈來愈多市民認同特首候選人不應與中央對抗。這樣的結果,其實反映市民理性和實事求是,因為生活在香港的人,都知道與中央保持良好關係的重要,此所以不少人認為只要信任港人自由選擇,就不會選出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特首的原
因。”
本報就政改做過4次民意調查,歷經中央、建制陣營以至港府官員不同程度較明確表達立場之後,從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佔中、提名委員會把關確保特首候選人不會對抗中央政府兩個問題上,中央的立場爭得較多支持;不過,數字變動並未出現戲劇化情况,總體而言事態處於膠着狀態,需待當局正式提出方案之後,才會看到民意取向會否有大幅度轉變。另外,由於各方立場較清晰了,分歧甚大,較多市民對政改方案獲得立法會通過的機會,顯得悲觀,這個也是民意走向的主要變數,值得當局注意。
當局爭得較多支持
「佔中」也未崩盤
最新的調查,在1月21至24日進行,即是港府開展政改諮詢後約一個半月,這段期間,主事官員以《基本法》規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和決定,給諮詢範圍訂出框架,間接宣示了當局對政改的一些原則和立場;所以,今次調查結果,是市民得知當局的原則立場之後的選擇,較諸過去3次調查,當局未參與討論而得出的數據,更有參考價值。
今次調查,以電話隨機抽樣方式訪問了1017名市民,問了兩條舊題目、一條新題目。兩條舊題目,其中一題是提名委員會把關揀選參選人,確保參與普選的特首候選人不會對抗中央政府,對此,有49%受訪市民支持,而過去3次調查支持率分別為44%、43%和48%;持反對立場的受訪市民有32%,過去3次調查的反對率為35%、38%和36%,今次與上次比較跌了4個百分點,跌幅較明顯;4次調查結果,我們的解讀是反映愈來愈多市民認同特首候選人不應與中央對抗。這樣的結果,其實反映市民理性和實事求是,因為生活在香港的人,都知道與中央保持良好關係的重要,此所以不少人認為只要信任港人自由選擇,就不會選出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特首的原因。
這條題目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提名委員會揀選候選人的準則,題目並無提示,若提委會單憑主觀好惡篩走持不同政見的參選人,連民望高企者也無緣成為正式候選人,則屆時是否還有那麼多市民支持提委會篩選,是另一個問題。
另一個題目關於以「佔領中環」爭取普選,今次受訪市民有25%支持佔中,過去3次調查支持率分別為25%、32%和25%,顯示去年7月的調查一度大幅增加了7個百分點之後,連續兩次調查都回落到25%。反對佔中的受訪市民比率,今次是57%,較上次調查上升了2個百分點,過去3次調查反對率為51%、46%和55%,數字顯示由去年7月的調查之後,反對佔中增加了11個百分點,升幅十分顯著,反映建制陣營(包括幫港出聲等)全面出擊批評佔中的做法,收到一定效果,相信是建制陣營放大佔中的負面影響,改變了一些市民的取態。
不過,即使多了市民反對佔中,實際上佔中運動並未崩盤,25%支持率,可視為支持佔中的基本盤,歷經建制陣營全面打壓之後,仍然有四分之一受訪市民支持佔中,若將之擴大投射到整體社會,數量相當龐大。其實,佔中會否發生,取決於是否有真普選,若日後當局拿出來的政改方案,特首普選安排符合國際標準,沒有不必要限制,則佔中自然搞不起來,也無必要搞下去;但是,若特首普選安排是假普選,則以25%佔中支持率,已經足以形成一場龐大的爭取民主的社會運動。
綜合上述兩條題目的4次調查結果,顯示當局可以動員和控制的輿論戰、組織戰,收到一定成果;更值得注意者是過去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市民要求實現普選,這4次調查把普選「包裹」在「會否與中央對抗」之中,得出的數字,表面上顯得對中央有利,這個微妙轉變,會否顯示港人對普選訴求起了質變,值得跟進觀察。這次政改,當局主導了議題,話語權爭奪方面也有佔優之勢,不過,反對力量仍然龐大而牢固,總體而言,局面處於膠着狀態,需待當局正式拿出方案,才可以檢視民意會否有變化。
市民悲觀通過方案
民意走向添不確定性
今次調查,本報詢問了一條新題目,探詢受訪市民認為立法會最終通過政改方案、2017年落實普選特首的機會較大或較小,受訪市民認為機會較大的有25%,認為機會較小有45%;反映當局直接、間接對政改表明原則立場之後,較多受訪市民認為當局與民主派有明顯分歧,認為難以調和,因而有較悲觀預測。有較多市民認為政改方案不會獲得立法會通過,此乃民意最大不確定性之所在。若有45%市民不看好落實特首普選,則這批人再作選擇,就有可能成為民意大幅逆轉的砝碼。總之,港人等待普選已30年,若2017年未能圓普選之夢,相信當局會成為港人宣泄不滿的主要對象,對此,當局要有預估和準備。各方實事求是,折衷妥協,爭取最大多數人認同的方案,落實真普選,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因。”
本報就政改做過4次民意調查,歷經中央、建制陣營以至港府官員不同程度較明確表達立場之後,從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佔中、提名委員會把關確保特首候選人不會對抗中央政府兩個問題上,中央的立場爭得較多支持;不過,數字變動並未出現戲劇化情况,總體而言事態處於膠着狀態,需待當局正式提出方案之後,才會看到民意取向會否有大幅度轉變。另外,由於各方立場較清晰了,分歧甚大,較多市民對政改方案獲得立法會通過的機會,顯得悲觀,這個也是民意走向的主要變數,值得當局注意。
當局爭得較多支持
「佔中」也未崩盤
最新的調查,在1月21至24日進行,即是港府開展政改諮詢後約一個半月,這段期間,主事官員以《基本法》規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和決定,給諮詢範圍訂出框架,間接宣示了當局對政改的一些原則和立場;所以,今次調查結果,是市民得知當局的原則立場之後的選擇,較諸過去3次調查,當局未參與討論而得出的數據,更有參考價值。
今次調查,以電話隨機抽樣方式訪問了1017名市民,問了兩條舊題目、一條新題目。兩條舊題目,其中一題是提名委員會把關揀選參選人,確保參與普選的特首候選人不會對抗中央政府,對此,有49%受訪市民支持,而過去3次調查支持率分別為44%、43%和48%;持反對立場的受訪市民有32%,過去3次調查的反對率為35%、38%和36%,今次與上次比較跌了4個百分點,跌幅較明顯;4次調查結果,我們的解讀是反映愈來愈多市民認同特首候選人不應與中央對抗。這樣的結果,其實反映市民理性和實事求是,因為生活在香港的人,都知道與中央保持良好關係的重要,此所以不少人認為只要信任港人自由選擇,就不會選出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特首的原因。
這條題目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提名委員會揀選候選人的準則,題目並無提示,若提委會單憑主觀好惡篩走持不同政見的參選人,連民望高企者也無緣成為正式候選人,則屆時是否還有那麼多市民支持提委會篩選,是另一個問題。
另一個題目關於以「佔領中環」爭取普選,今次受訪市民有25%支持佔中,過去3次調查支持率分別為25%、32%和25%,顯示去年7月的調查一度大幅增加了7個百分點之後,連續兩次調查都回落到25%。反對佔中的受訪市民比率,今次是57%,較上次調查上升了2個百分點,過去3次調查反對率為51%、46%和55%,數字顯示由去年7月的調查之後,反對佔中增加了11個百分點,升幅十分顯著,反映建制陣營(包括幫港出聲等)全面出擊批評佔中的做法,收到一定效果,相信是建制陣營放大佔中的負面影響,改變了一些市民的取態。
不過,即使多了市民反對佔中,實際上佔中運動並未崩盤,25%支持率,可視為支持佔中的基本盤,歷經建制陣營全面打壓之後,仍然有四分之一受訪市民支持佔中,若將之擴大投射到整體社會,數量相當龐大。其實,佔中會否發生,取決於是否有真普選,若日後當局拿出來的政改方案,特首普選安排符合國際標準,沒有不必要限制,則佔中自然搞不起來,也無必要搞下去;但是,若特首普選安排是假普選,則以25%佔中支持率,已經足以形成一場龐大的爭取民主的社會運動。
綜合上述兩條題目的4次調查結果,顯示當局可以動員和控制的輿論戰、組織戰,收到一定成果;更值得注意者是過去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市民要求實現普選,這4次調查把普選「包裹」在「會否與中央對抗」之中,得出的數字,表面上顯得對中央有利,這個微妙轉變,會否顯示港人對普選訴求起了質變,值得跟進觀察。這次政改,當局主導了議題,話語權爭奪方面也有佔優之勢,不過,反對力量仍然龐大而牢固,總體而言,局面處於膠着狀態,需待當局正式拿出方案,才可以檢視民意會否有變化。
市民悲觀通過方案
民意走向添不確定性
今次調查,本報詢問了一條新題目,探詢受訪市民認為立法會最終通過政改方案、2017年落實普選特首的機會較大或較小,受訪市民認為機會較大的有25%,認為機會較小有45%;反映當局直接、間接對政改表明原則立場之後,較多受訪市民認為當局與民主派有明顯分歧,認為難以調和,因而有較悲觀預測。有較多市民認為政改方案不會獲得立法會通過,此乃民意最大不確定性之所在。若有45%市民不看好落實特首普選,則這批人再作選擇,就有可能成為民意大幅逆轉的砝碼。總之,港人等待普選已30年,若2017年未能圓普選之夢,相信當局會成為港人宣泄不滿的主要對象,對此,當局要有預估和準備。各方實事求是,折衷妥協,爭取最大多數人認同的方案,落實真普選,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