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馬年刨真馬經長青網文章

2014年02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2月02日 21:35
2014年02月02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跟香港人談馬,八九不離十都是與馬場、賭博有關。


2008年奧運馬術比賽在香港舉行,最大的意義可能是讓更多人認識Equestrian這個詞。


競賽以外,一般市民與馬的距離仍然很遠。


今年是甲午馬年,中文大學文物館及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正舉行「春風得意馬蹄疾﹕馬年說馬」展覽,以中國文學及古代文化中馬的形象、文化意涵為主題,加以中大文物館展出的五十多件來自不同朝代的陶瓷、青銅、玉石、竹器及繪畫等文物,記錄了自古以來,不止於賭博,馬與人之間曾經存在過的深厚情誼。


馬是六畜之首(六畜分別是馬、牛、羊、猪、狗和雞)。在中國古文化之中,馬有豐富的文化意涵與象徵,而總括來說,馬的形象都是正面的﹕活躍、聰明、敏銳。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系主任何志華以《莊子•知北遊》中的「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一句加以解釋﹕「古人以白駒比喻時光逝去的速度,可見他們對馬的觀感。」以馬的速度比擬時光飛逝,可見古人視馬有如神速。


在中國古典文學及文獻之中,對馬匹的描述、象徵,以至品評馬的標準,都有詳盡的記載。何教授提到,其實在被視為儒學正統的「十三經」(如《詩經》、《禮記》、《論語》及《孟子》等)以外,有一部由「伯樂」所著的《相馬經》,記載着品評馬匹的標準,「書中記載着頭大頸項幼、頸幼馬蹄大的,都不是好馬,良駒多是頸項較粗的。另外,馬耳垂下而不是豎起的,都不是好馬」。


示國家實力 得帝皇重視

古代帝皇特別喜歡馬,尤其是在戰事頻仍的年代——因為馬在戰爭當中擔當重要的角色,戰馬的質素,數量,都是一個國家實力的展現。「古代中國的馬多是蒙古馬。至漢代漢武帝特別喜歡來自西域的汗血寶馬,因為西域馬的質素優秀。」中大文物館副館長許曉東說。相傳漢武帝曾以黃金鑄成金馬,望以交換來自西域的天馬而不得。


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潘銘基亦補充,唐太宗李世民征戰時所騎乘的六匹戰馬,名為「昭陵六駿」,每匹都各有名稱,如「青騅」、「白蹄烏」、「特勒(後來改作勤)驃」、「什伐赤」等,「後兩者的名字似是音譯,估計牠們是來自西域的良駒」。可見古代帝皇視西域駿馬為戰爭中的精良裝備。


潘教授亦以《說文解字》中,從馬字旁的字,多仔細描述馬的年歲、毛色及神態等。如「馬八」是指八歲的馬,「駒」實是指兩歲馬,「馬二歲曰駒,三歲曰駣」(《說文》),不同的歲數都獨有一字來形容;又如「騋」,「馬七尺為騋,八尺為龍」。還有「騏」、「駽」、「驄」、「騅」、「騢」等等,都是形容馬的毛色。「若是其他以動物為部首的字,如「鳥」,都是指不同種類的鳥,很少如部首『馬』,不同的字對是馬細緻的描述。」他說。可見馬在古代君王貴族之間,其地位有別於其他動物,備受賞識。


伯牙知音不止鍾子期

《荀子•勸學篇》中有一句「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伯牙是春秋時期晋國的音樂家,他的知音除了鍾子期,原來還有馬匹。「當他彈起美妙的樂曲,連正在吃草的馬兒都仰首細聽,可見馬與人其實心有靈犀,是知音。」何志華教授希望,香港人對馬在「賭馬仔」以外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了解馬的特質,記起人與馬曾經非常接近,互能欣賞。若人能與動物相知,也許能改善社會浮躁的風氣。


中大「春風得意馬蹄疾︰馬年說馬」展覽

日期︰即日至3月16日

時間︰周一至周六﹙周四及公眾假期除外﹚

早上10時至下午5 時

地點︰中大文物館展覽廳III

文 蔡琇莹

圖 李紹昌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