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聯儲局收水 主宰股票表現長青網文章

2014年01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1月16日 06:35
2014年01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投資者每逢年底都會思索來年的投資策略,不論是採用由上而下(Top down)抑或自下而上(Bottom up)的方法,都是想突顯選股的重要性以求跑贏大市。儘管有部分機構投資者會採用指數基金投資,但大部分都着重跑贏大市,多於與市場表現相符。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John Authers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名為《選股者面臨另一年的等待果陀》(Stock pickers face another year waiting for Godot),指自2007年爆發信貸危機以來,年復一年,基金經理們都預期,冒險、避險(risk on、risk off)的交易模式將告一段落,選股將重放異彩,惟目前為止仍未發生。


國際投資者 不留戀個別市場

身為一名基金經理多年,我發現一點,假設持有任何一個特定市場的股票,該市場正經歷大熊市,比如1998年的亞洲或2008年的發達國家,當國際投資者將資金班師回朝,抽走市場的流動性時,即使是表現最好的股票亦會下跌,只是跌幅僅較大市為小,根本不能滿足投資者尋求資本保值和減低下行風險的目標。


而且,通常只有當地的投資者會依戀市場,並繼續投資,頂多只減少一點而已。我絕少看到國際投資者不從低迷市况中抽身離去。因為在危機當中,股票的相關性(Correlation)已走至極點。


股市差異性與波動性相伴相隨

於2013年,股票間的相關性顯著下降,這可算是一個以選股為主的合適時間?John Authers用標普指數最新一項研究說明,事實並非如此,他指相關性不是唯一的重要概念,而是共有三個,另外兩個是回報差異(Dispersion)及波動性(Volatility),前者指股票間的回報差異,後者指股價上落差幅。


該項研究還發現,差異性與波動性相伴相隨。於過去一年,已發展國家的股票相關性雖已下降,但現時的波動性已重回海嘯前的歷史低水平,故回報差異仍不明顯。


上述理論對已發展市場或較重要,但對新興市場卻非必然,以中國為例,最近兩年股市的波動性一直較低,市况呈窄幅上落局面,但各股份回報差異性高。因為浮游在中國股市的資金愈來愈少,基金經理可以從行業和個股出發揀股,表現更往往跑贏大市,尤其是大市呈上落格局,而非牛市或熊市。


中國股市低迷 流動性低是主因

其實以上情况對新興市場而言絕非不尋常,正如中國股市經歷2007年的陶醉期後,幾年來一直較低迷,皆因要糾正結構性和管理上的問題,從而壓抑投資信心及加強問責制。縱然從基本面分析的方法是很重要,但我猜想在這樣的市况中,流動性才是扮演主宰股票表現的壓倒性因素。在2014年,隨着聯儲局逐步取消量化寬鬆和收水,到底市場的波動性會否保持去年的低水平,特別是今年下半年,仍有待觀察。


交銀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副董事長

[雷賢達 投資賢達]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