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4年第一次與讀者見面,祝大家新年進步!
一個星期後,梁振英將發表就任特首後的第二份《施政報告》。過去一年半,梁振英政府施政寸步維艱,民望拾級而下。大家都觀望,下星期的施政報告能否推動施政?為政府帶來一點冲喜呢?
通常新政府有蜜月期,但梁振英政府沒有,自上任後便一直捱打。通常施政報告會有助提升特首的民望,但去年的施政報告沒有。
梁振英政府所面對的嚴重困難局面,部分源於結構性因素。他亦可以把困難主要歸因於反對者的攪局。但從另一角度看,梁振英是用了最長時間作準備的特首,他亦自視為對各方面政策最有研究的特首。在競選過程中,梁振英是回歸以來最積極提出討好民眾的政策主張的特首。因何去年的施政報告未能成功,梁振英及其政府實應深刻檢討、查找不足。
政府施政自然有多方面,但施政報告應該有重點,讓市民掌握政府施政的優先次序。董建華在1997年就任特首時,香港經濟表面上欣欣向榮,他的施政重點放在社會和民生政策上。當時房屋、教育、長者就是他的重點政策範疇。香港經濟出現逆轉後,董先生想把施政重點轉移到經濟上,但商界出身的他反而在經濟方面不甚了了。當時很多批評者就指董建華只懂檢討、搞什麼中心、什麼港等等,對推動經濟發展基本上並無建樹。
曾蔭權是公務員,但他對社會民生政策興趣不大。他的施政重點明顯地是在於經濟。早期時他甚至不介意金融業一枝獨秀,直至因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曾蔭權才提出要搞六大優勢產業。正因為曾蔭權對社會民生政策沒有興趣,房屋供求出現嚴重失衡成為他任內的最大施政敗筆。
上次未善用契機凝聚共識政策
梁振英似乎是董建華和曾蔭權的混合體,又要搞好社會民生政策,又要在經濟發展方面有所作為。表面上這是政府有雄心壯志,實際上這樣做並沒有善用施政報告所提供的契機,引導社會討論最需要凝聚民意共識的政策。
對於政治能量不足的梁振英政府來說,最後一點尤其重要。梁本人或許有很多政策大計,但從過去一年半的發展可見,他不能一廂情願以為一個任期內可以做很多事。現時單由政務司長領軍的政策大騷就已經有3個﹕政改、扶貧、人口;還未計算梁自己最重視的房屋政策、他自己領軍的經濟發展委員會、他曾經一度想大刀闊斧推動的金融發展;亦未計算個別局長手上正在進行的政策檢討,例如食衛局下面便有醫管局、私營醫療、中醫藥、自願醫保等一大堆有待處理的大政策議題。
施政報告能否有效推動施政?除了要有重點外,其所提出的政策主張應該是紮實、深思熟慮。這點看似簡單的道理,在目前的所謂高官問責制底下,愈來愈難做得到。
梁振英經常說房屋政策是其施政的「重中之重」。在競選期間,他亦標榜自己熟悉房屋及土地事務。他當選後到發表去年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有9個月時間。這些因素加起來令公眾對其期望極大,結果是施政報告內容與公眾期望有頗大落差。現在回過頭來看,公眾對政府的房屋政策真的有不必要的太高的期望。雖然梁振英在競選及就任特首時好像胸有成竹,但政府到去年9月才發表長遠房屋策略的諮詢文件,即是說到今天政府仍未有一個長遠房屋策略!
能否推動施政 取決有否重點是否紮實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在未有長遠策略之前,港府就是否不能有比較像樣的房屋政策?當然不是。政府完全可以依據排隊申請上樓的情况想辦法縮短輪候時間,或者令出租公屋的資源更公平地分配。政府也可以依據物業市場的供求及價格形勢,以及港人按揭供款能力分析來規劃居屋的興建。政府亦可以研究是否及如何監管或取締「劏房」。不過,就算這些看似單純的個別課題,一樣需要大量研究才會有紮實的政策。
從過去一年半的情况看來,浮誇是現政府的一個嚴重弱點﹕以為意念吸引就是好政策,以為提出政策比仔細謀劃政策的內容重要。於是不少政策引起爭議,而在爭議出現後政府官員的解說又缺乏說服力。
除了浮誇外,如果政府制訂政策的精力分散,政策自然難以紮實。前文提到,政務司長正領導3個重大議題的諮詢和政策制訂,在我印象中是前無古人。先不說政務司長是否有能力同時擔幾個重任,即使她有,聚焦做一至兩個議題不是會工作更紮實嗎?
欲速於是不達、志大更顯才疏。這是去年施政報告失敗的基本原因。今年施政報告能否推動施政,取決於是否有重點、是否夠紮實。答案在一個星期後便知曉。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