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除了已經確定重建瑪麗醫院,據知正在構思在啟德發展區重建九龍區龍頭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在人口老化、對醫療服務需求日增情况下,政府投入更多資源興建醫療設施,是正確做法。此外,政府還應該按社會轉變和需要,以新思維拓展醫療服務,伊院易地重建之後,原址仍應用作醫療設施,部分宜改建為服務中產人士的醫院,由政府與非牟利機構合作營運,照顧中產階層的醫療需要,我們認為是值得研議和推動落實的課題。
私營醫療向全國開放
需第三條路完備體系
瑪麗醫院在原址重建,由於要同時維持服務,因此耗時較長,預期要12年才重建完成;伊院易地重建,當局估計只需約5至7年,就可以全部搬進啟德的新醫院,成本效益更高,所以,若有足夠土地迴旋,重建一間新醫院是較恰當選擇。
伊院現址位置優越,是貴重地皮,若用作發展私人樓宇,肯定是豪宅地段,不過,即使市區建屋土地難求,政府在伊院搬遷之後,也不宜打這幅土地的主意,應該留作醫療設施用途;其中在現有公營和私營醫療系統外,利用伊院原址開拓第三條路,使醫療體系更完備,應對社會時勢轉變之下中產階層的醫療需要,是一個良好契機。
隨着內地經濟急速發展,富裕羣體大增,香港醫療設施先進,醫療水準高,近年,內地富裕人士來港使用醫療服務蔚為時尚,私家醫院生意滔滔,特別是叫停「雙非」嬰兒之前,本港不僅公立醫院部分環節(例如產科)爆煲,私家醫院也應接不暇;部分私院一牀難求,病人要入院治療非緊急病症,往往要等待3至7日才有位。本港不少中產人士購買了醫療保險,他們以往有需要時藉此得到較佳醫療服務,但是近年內地人士使用私院服務大增,有錢或購買了保險的人要到私院治療也不容易,遇到急症他們唯有到公立醫院求治,目前的情况不但困擾中產階層,若持續下去,更會反過來增加公立醫療體系的負擔。
雙非嬰兒零配額之後,私院迫爆現象稍為紓緩,但是仍有不少內地人士佔用其他專科設施,按可預見趨勢,本港私院服務需求偏緊會成為常態。所以,在公院和私院兩個系統以外開拓第三條路,由政府與非牟利機構合作營辦中產人士醫院,現實上也有這樣的空間。
現在的伊院是一家大醫院,可容納約2000張病牀,以中產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醫院,規模毋須這麼大。據知,當局構思伊院重建後,原址一分為二,其一改建為一所日間診斷治療中心,由政府營運,設有電子掃描檢查服務,提供電腦掃描、大腸檢查、胃鏡檢查等;其二改建為一間有800張病牀的專科醫院,由政府與非牟利機構合營,服務對象主要為購買了醫療保險的中產人士。上述這兩個構思,既可以強化公共醫療服務一些環節,又可以應對中產人士的醫療服務需求,值得深入探討。
關於醫療系統第三條路的概念,已經提出多年,惟未見當局認真處理,事實上,若專門為中產人士興建一間醫院,客觀上大費周章,說不定會被人藉此挑起階級矛盾,較難取得共識。不過,若伊院重建之後搬往啟德發展區,現址騰空部分成為現成載體,用以改建為一間中產醫院,相信會使有關討論容易得多。另外,政府的醫療融資政策,傾向不強制市民購買醫療保險,但是總體政策仍然鼓勵市民自願購買保險,有需要時期望市民盡量使用私院醫療服務,以減輕公立醫療體系的壓力。本港私立醫療面向全國,私院在收費昂貴、欠缺透明度等予人詬病的做法,看來難以匡正的情况下,把中產醫療服務列為醫療改革的其中一個重點,符合時勢轉變的需要。
中產醫院服務港人
減輕公院承受壓力
中產醫院由政府與非牟利機構合作,以社企模式營運,提供套餐式醫療服務,以服務購買了醫療保險的港人為主。為確保中產醫院營運得宜,其組織結構可讓公衆人士及立法會議員加入董事局,監察運作,帳目亦要接受政府審核,力求做到中產醫院為港人服務,讓中產人士自行承擔醫療成本,不致加重對公院服務需求的壓力。
香港所處特殊地理環境,醫療產業有存在和發展空間,一度連私院也爆滿,說明醫療產業大有可為,但是過去由於規劃粗糙,衍生出不少反效果,一些私家醫院和醫生也被抹上負面色彩。中產醫院是針對特定有需要羣體而設,對中產人士和政府都有好處,所以,政府應該利用伊院重建搬遷的機會,推動改革,完善醫療體系組合,把醫療產業置於真正造福社會的定位。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私營醫療向全國開放
需第三條路完備體系
瑪麗醫院在原址重建,由於要同時維持服務,因此耗時較長,預期要12年才重建完成;伊院易地重建,當局估計只需約5至7年,就可以全部搬進啟德的新醫院,成本效益更高,所以,若有足夠土地迴旋,重建一間新醫院是較恰當選擇。
伊院現址位置優越,是貴重地皮,若用作發展私人樓宇,肯定是豪宅地段,不過,即使市區建屋土地難求,政府在伊院搬遷之後,也不宜打這幅土地的主意,應該留作醫療設施用途;其中在現有公營和私營醫療系統外,利用伊院原址開拓第三條路,使醫療體系更完備,應對社會時勢轉變之下中產階層的醫療需要,是一個良好契機。
隨着內地經濟急速發展,富裕羣體大增,香港醫療設施先進,醫療水準高,近年,內地富裕人士來港使用醫療服務蔚為時尚,私家醫院生意滔滔,特別是叫停「雙非」嬰兒之前,本港不僅公立醫院部分環節(例如產科)爆煲,私家醫院也應接不暇;部分私院一牀難求,病人要入院治療非緊急病症,往往要等待3至7日才有位。本港不少中產人士購買了醫療保險,他們以往有需要時藉此得到較佳醫療服務,但是近年內地人士使用私院服務大增,有錢或購買了保險的人要到私院治療也不容易,遇到急症他們唯有到公立醫院求治,目前的情况不但困擾中產階層,若持續下去,更會反過來增加公立醫療體系的負擔。
雙非嬰兒零配額之後,私院迫爆現象稍為紓緩,但是仍有不少內地人士佔用其他專科設施,按可預見趨勢,本港私院服務需求偏緊會成為常態。所以,在公院和私院兩個系統以外開拓第三條路,由政府與非牟利機構合作營辦中產人士醫院,現實上也有這樣的空間。
現在的伊院是一家大醫院,可容納約2000張病牀,以中產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醫院,規模毋須這麼大。據知,當局構思伊院重建後,原址一分為二,其一改建為一所日間診斷治療中心,由政府營運,設有電子掃描檢查服務,提供電腦掃描、大腸檢查、胃鏡檢查等;其二改建為一間有800張病牀的專科醫院,由政府與非牟利機構合營,服務對象主要為購買了醫療保險的中產人士。上述這兩個構思,既可以強化公共醫療服務一些環節,又可以應對中產人士的醫療服務需求,值得深入探討。
關於醫療系統第三條路的概念,已經提出多年,惟未見當局認真處理,事實上,若專門為中產人士興建一間醫院,客觀上大費周章,說不定會被人藉此挑起階級矛盾,較難取得共識。不過,若伊院重建之後搬往啟德發展區,現址騰空部分成為現成載體,用以改建為一間中產醫院,相信會使有關討論容易得多。另外,政府的醫療融資政策,傾向不強制市民購買醫療保險,但是總體政策仍然鼓勵市民自願購買保險,有需要時期望市民盡量使用私院醫療服務,以減輕公立醫療體系的壓力。本港私立醫療面向全國,私院在收費昂貴、欠缺透明度等予人詬病的做法,看來難以匡正的情况下,把中產醫療服務列為醫療改革的其中一個重點,符合時勢轉變的需要。
中產醫院服務港人
減輕公院承受壓力
中產醫院由政府與非牟利機構合作,以社企模式營運,提供套餐式醫療服務,以服務購買了醫療保險的港人為主。為確保中產醫院營運得宜,其組織結構可讓公衆人士及立法會議員加入董事局,監察運作,帳目亦要接受政府審核,力求做到中產醫院為港人服務,讓中產人士自行承擔醫療成本,不致加重對公院服務需求的壓力。
香港所處特殊地理環境,醫療產業有存在和發展空間,一度連私院也爆滿,說明醫療產業大有可為,但是過去由於規劃粗糙,衍生出不少反效果,一些私家醫院和醫生也被抹上負面色彩。中產醫院是針對特定有需要羣體而設,對中產人士和政府都有好處,所以,政府應該利用伊院重建搬遷的機會,推動改革,完善醫療體系組合,把醫療產業置於真正造福社會的定位。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