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時可以擺脫奶粉問題困擾 市民有權知道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13日 06:35
2013年12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限奶令實施接近10個月,期內政府就理順奶粉供應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十•一黃金周」前後的壓力測試,證明情况並無改善,個別牌子奶粉依然缺貨嚴重,坊間一度揣測政府藉壓力測試為撤銷限奶令搭下台階,但是測試結果使政府不敢輕舉妄動。就奶粉供應,現在政府應該思考的是:實踐證明期望供應商持續正常供應奶粉,已經不切實際,而趨勢顯示,內地家長對本港奶粉的依賴有增無減,政府應該另闢蹊徑徹底解決問題,使家長不用再為撲奶粉而煩惱,讓官員可以抽身推動更迫切的政策事務。這是政府需要向公衆交代的問題。


聖誕假期不僅催生缺貨

天價奶粉更損家長利益

距離聖誕節還有不到半個月,據本報記者採訪所得,一些地區奶粉缺貨情况加劇,除了缺貨「穩膽」美贊臣1號奶粉,一貫較充裕的美素佳兒奶粉,在沙田、上水等區也有缺貨現象;另外,沙田有零售點出售美贊臣1號奶粉,索價高達584元,3號亦需466元,而正常售價是1號在300元以內,3號約售240元。這種天價奶粉,當然不合理,但是若有家長買奶粉無路,而家中黃口小兒嗷嗷待哺,也只能忍痛高價購入。家長除了在職場拼搏,還要擔心買不到奶粉,可能要付出高昂代價,他們備受的煎熬,使人深切體會生活艱難的真義。


政府對於缺貨和天價奶粉等情况,最多是與供應商開會了解,但是證諸過去,情况未見改善。事實上,顧問公司做的十•一黃金周壓力測試報告,雖然業界已經囤積奶粉應對,仍然發現各區有不同程度缺貨,平均缺貨率以北區最嚴重,達24%,其次是屯門和東區,分別達15%;較多家長選用的美贊臣奶粉,平均缺貨率29%,在北區更高達47%。壓力測試顯示,藥房存貨與供應商補貨,完全達不到要求,在這種情况下,政府若撤銷限奶令,形同政治自殺。


市民對奶粉問題已感煩厭,家長更是身受其害,期望政府有善法良方解決。近日,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在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上,提醒本港家長因應聖誕及農曆新年,要及早購備足夠奶粉。生活在香港的人,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朋友及早購買足夠奶粉,以免臨時周章,此乃顯示相互關顧之情,高永文視家長市民為朋友,「溫馨提示」,肯定出於善意;只是,市民對高永文局長的期望,肯定並非適時提醒家長買奶粉,而是要求他徹底解決問題,使家長毋須再為奶粉頻撲和忐忑不安。


我們認為,政府應該從頭檢視奶粉供應問題,研議對策。


(1)內地製造的奶粉(包括國產牌子和外國牌子在內地生產的奶粉)在內地民衆心目中,一日未能成為「放心奶粉」,則對本港奶粉需求就存在一日,隨着內地民衆收入日增,而且已經放寬一孩政策的情况下,本港奶粉只會愈來愈搶手。


(2)10個月實踐下來,政府未能促使供應商及時補貨,藥房等零售點,甚至連鎖店的缺貨現象依舊,檢視政府與供應商的關係,很難想像政府可以強制供應商做好補貨,確保供應不缺只會淪為口號。


(3)奶粉券計劃全港僅95間藥房參加,而且計劃設計和運作有諸多問題,不僅未能方便家長購買,而且價錢可能更高昂;同樣地,即使加入了「媽媽會」,也不一定可以買到奶粉,而且價錢或許較高,打擊了家長入會的意欲。


上述情况,顯出現階段限奶令的必要,不過,水貨集團的破解招數,限奶令的力度有減弱之勢,另外,限奶令深化了內地與本港的隔閡,也損害了香港作為自由港的形象。所以,限奶令已經完成了它的階段性作用,應該隱退,問題是在供應不順、管理效果不彰情况下,政府可以怎麼做。


仿效澳門做法

徹底解決奶粉問題

奶粉供應只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只要確保家長可以買到奶粉,其他都不是問題。其實政府毋須左顧右盼,只要仿效澳門的做法,就可以破解困局。澳門同樣面對內地人士搶購奶粉,澳府應對簡單直接,由衛生局統一發出官方「奶粉卡」,嬰幼兒家長領卡後向供應商訂購奶粉,每月最多5罐。澳府就此一招就徹底解決了問題,反觀香港政府,左搞右搞,搞得左支右絀,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據知政府中人私下說不採用澳門做法的原因,包括本港人口遠多過澳門;澳門做法等同政府協助家長購買奶粉,益了奶粉供應商;本港已有「媽媽會」和奶粉券計劃;云云。這些說法缺乏說服力。澳門常住人口約50萬,本港人口700多萬,不過,本港有18區,平均每區人口不到50萬,以本港公共設施的完備程度,難道不及澳門、做不到保證供應奶粉的運作?至於所謂「益咗」奶粉商,較早前政府設立熱線協助家長訂購奶粉,豈非自相矛盾?「媽媽會」和奶粉券計劃則已證明效果不彰,家長甚而抗拒。所以,除非港府提出使人信服的理由,證明澳門的做法不適合香港,否則港府應該本諸「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道理,師法澳門,擺脫奶粉問題的困擾。


奶粉問題佔用的公共資源之多,遠超過問題的性質;食衛局需要處理、等待處理的事務,多不勝數,高永文局長卻經常陷身奶粉堆中,勞而無功,事實上,局長成為奶粉行情報告員,顯得有點荒謬。若囿於顏面,明明有善法良方而不用,使政府、家長、社會備受不必要折磨,太不值得了。用最直接辦法解決奶粉問題,是港府最恰當的選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