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馮廣寧 ﹕誤信大媽「碰瓷」的啓示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11日 06:35
2013年12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北京街頭一名外籍男子駕駛無牌摩托車撞倒了中年婦女,路人在未搞清楚來龍去脈的情况下,便以為這名大媽是「碰瓷黨」(訛詐司機的集團),有意藉交通事故敲老外一筆。就在網民紛紛譴責其行為丟人時,事情卻峰迴路轉,來了個180度大轉彎,經記者調查,這名大媽確實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而且還被老外辱駡了一頓。


說網民誤信傳言或冤枉了好人固然正確,但若要更好地理解此事,從中獲得啓示,恐怕還得追溯產生誤信與冤枉的源頭。


慣用「中國邏輯」消化奇事

不少人都說,中國的現實比小說更魔幻,乃因太多有違常理的事情走進公衆視野。從起初不敢相信,到相信,最後到現在的不加質疑,這種嬗變是消磨常識判斷能力的過程,經驗的累積非但沒有提高鑑別是非的能力,反而讓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趨於平淡,相信事情再離奇也能與「中國邏輯」自洽無礙。


實際上,不加質疑不等於毫無懷疑,而更多的其實是不得不相信,不得不相信背後則是潛藏在每個人心中的恐懼與悲觀,他們害怕自己會是下一起魔幻大戲的出場人物,不管是以主角還是配角登場,讓自己陷於像小悅悅、彭宇那樣悲觀的境地,都是他們不願見到的。於是自我保護最好辦法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與社會作最大程度的切割。


愈孤立冷漠反而受害更深

這樣做,其結果之一便是由個體組成的社會變得日益冷漠,缺乏信任與同情心,所有人既是被懷疑的對象,又是事故發生時無助孤立的個體。所以,沒有浸淫在這種社會氛圍中的老外,往往會是圍觀者中,第一個伸出雙手的人。


自我保護或與社會保持距離,是建立在「我不會是那個倒楣鬼」的內在期許下。然而,在理性精神、民主觀念與法治思維依然匱乏的社會,這種遠離社會的自我保護卻沒有令人更安全。在這種情况下,一旦社會上同情心普遍凋零、信任之堤垮塌,原本可以通過社會與個人救濟來讓「倒楣鬼」脫離困境的渠道,也就被一塊塊頑石堵上了。


愈不想成為受害者,就愈希望與社會保持距離,遠離事端;而與社會的距離愈遠,就愈有可能成為更可憐的受害者,這正是今日內地社會不得不面對的尷尬處境。毫無疑問,這個惡性循環撕裂了社會中維繫個人聯繫的紐帶。


市場化浪潮淹沒集體意識

以上問題指向人心,也指向塑造人心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確改善了民衆生活,甚至也矯正了不少社會弊病; 但地區發展不平衡,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以及理性精神、民主觀念、法治意識遲遲得不到提高,「叢林法則」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主導當今社會,這無疑是民間深深的不安全感與過度膨脹的逐利意識的重要來源。曾經濃厚的集體意識,在市場化浪潮中幾近無存,人們更願意談論的是如何賺更多的錢,而不是如何把社會建設得更好。


追求私利輕信「人同此心」

於是,拾金不昧、救死扶傷等帶有公共意識與維護公義的行為,在個人利益凌駕於公共利益觀念深入人心或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今天,往往很難令人相信是出於公心不夾私貨。在捍衛公共利益的反面,則是一些像「碰瓷」、「切糕」這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現象,它們符合同時加深了人們對於「逐私利不必當君子」的印象,因此往往在事情出來後,會選擇輕信。於是,當網民看到「大媽訛老外」的消息,幾乎一面倒地相信是大媽是混蛋,也就不奇怪了。


把事情往自私、齷齪的方向想,某程度上也是自身內在意識的投射:心裏也裝着這樣一個魔鬼。


作者﹕內地自由撰稿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