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經過1年討論,中港基金互認有望在短期內落實。中證監基金監管部副主任徐浩昨日表示,兩地監管機構已就互認的框架達成共識,尚餘部分細節未傾妥,期望能早日實現。香港證監會副行政總裁張灼華亦指出,雙方的討論已到了最後階段,相信落實後能令更多基金選擇在港註冊。
徐浩及張灼華昨日出席投資基金公會年會時,交代基金互認的進展。徐指出中證監與香港證監會就六大範疇已有共識,包括納入的基金範圍、管理人的條件、審批程序、實際投資運作、披露要求及保護投資者機制。
管理人須經監管機構審批
他表示,在措施落實初期,會先納入運作成熟、簡單而且透明度高的產品。產品管理人須持有香港或內地的牌照,同時須經對方監管機構審批,但兩地已有共識會簡化審批程序。
實際運作上,假設香港基金向內地銷售,投資運作受香港法規監管,但銷售活動要遵從內地法規,反之亦然。徐浩又指中港兩地的監管思維大同小異,相信披露要求及保護機制能盡量做到平等互利。不過,關於披露方面,基金除遵守原註冊地的披露要求,還會按銷售地的監管需要,額外增加幾個重點要求。
需解決跨境資金流動問題
但徐浩表示,兩地對於基金的資產規模、成立時間及本地投資者佔比等細節尚未有定案,還要討論如何在資本帳未完全開放下的跨境資金流動問題,但相信能盡早落實。
中證監:促進兩地基金良性競爭
兩地從去年底開始討論基金互認,徐浩形容將促進兩地基金直接「對碰」,他坦言在與內地業界溝通時,對方反映競爭加劇帶來壓力,但他相信是良性競爭。張灼華則指出,去年香港約1800家認可基金,僅300家是本地註冊(見表),相信基金互認能推動更多基金在本地註冊。
現時擁有最多本地註冊基金的是摩根資產管理,達到44隻,其副總裁兼投資資訊總監崔永昌表示,已經準備好參與基金互認,尚待監管當局定下細節。
有基金業人士指出,內地業界雖然對中國認知更深,但畢竟是從一個封閉市場走向國際,衝擊將相當大。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指出,內地業界在中國股票或債券基金有優勢,而香港基金將帶來全球性的產品,兩地各取所需,但估計內地投資者對香港基金的需求較大。
明報記者 廖毅然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