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訪港,為即將展開的政改諮詢拉開序幕。
李飛以《基本法》權威的姿態訪港,透過詮釋《基本法》及人大決定,為政改諮詢定下框架。
總體來說,李飛的講話內容,可謂「外弛內張」:表面來看,李飛語調寬鬆留有餘地,既沒有嚴詞批評「佔領中環運動」,亦未有斷然否定「公民提名」,甚至提出「提名委員會」的取向,必然深受選民影響的新穎說法;但實質上,李飛仍然堅守今年3月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的強硬立場,同樣強調對抗中央的人不能擔任特首、「提名委員會」應參照現行「選舉委員會」的四大界別、提名程序是由「提名委員會」作出「機構提名」等等。
普選之爭,表面上,是爭取建立一個公平開放的民主制度;實際上,卻是爭取實現真正的港人自治——回歸16年,「港人治港」不過停留在口號上,香港人從未有權選擇誰當特首、從未能夠決定政府政策、更加從未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爭取落實普選,目的就是要實現《基本法》之下,港人早應享有的自治權利。
港人治港一直停留在口號上
回歸以來,所謂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說穿了其實是「代理人治港」(官方的說法是「愛國者治港」),即透過「選舉委員會」產生一個忠於北京的代理人擔任特首,然後由特首代表中央在香港行使管治權。
特首普選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北京到底是堅持「代理人治港」模式,還是放手讓港人行使《基本法》下的自治權利:如果北京願意放手讓港人自治,那麼在《基本法》及人大決定的框架下,其實依然有足夠空間將「提名委員會」民主化(例如將四大界別全面由個人票選舉產生、並維持現時低門檻的提名程序),令政治光譜上的不同黨派都有機會角逐普選,讓香港人能夠真正選擇自己的特首;如果北京根本無意放手讓港人自治,並且堅持「代理人治港」模式,自必然要將「提名委員會」變成篩選機制(包括將由建制派主導的「選舉委員會」轉為「提名委員會」、並採用高門檻的提名程序),以確保只有忠於北京的建制派人物,才能夠取得提名進入普選階段,這種普選必然違反民主原則、閹割港人自治。
換句話說,現時皮球根本不在香港人這邊,皮球由始至終都在北京那邊:不是香港人要去回應喬曉陽、李飛定下的抽象框框,因為在這些所謂框架之下,其實依然存在足夠空間,去制定從低門檻到高門檻的不同普選方案;真正的關鍵,是北京是否願意履行1980年代已承諾的「港人民主治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就請北京領導人乾脆把事情說清楚,承認根本也從來無意讓香港人選擇自己的特首,一國兩制下的「港人治港」只能是「代理人治港」模式。
港人自治落空中港全面對立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奧巴馬巡迴全國拉票,鼓動新生代起來改變國家,有一句話常常出現在他的演說之中:「我們的命運並非天定,而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Our destiny is not written for us, but by us.)
這種渴望掌握自己命運的意識,大抵亦已成為香港人的共同信念:經歷過2003年七一大遊行的政治洗禮,香港人的自主意識早已覺醒;而從董建華、曾蔭權、到梁振英,回歸16年特區政府的各種施政失誤,更讓香港人認清唯有落實普選,才能夠建立真正向香港社會負責的政府。在港人主體意識日益高漲的情况下,北京的「代理人治港」模式根本無法維持下去。
普選就是實現真正的港人自治,也是「一國兩制」長治久安的鎖匙,北京應該要信任香港人,能夠按照《基本法》管治好香港;但如果在今次的政改諮詢中,最後揭盅的不過是層層設限的特首普選,香港人追逐了30年的民主治港夢落空,社會矛盾必然激化,中港走向全面對立,「一國兩制」只會被逐步淘空。
香港政局將會何去何從,就在北京領導人的一念之間。
網址: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副主席、香港城巿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講師
李飛以《基本法》權威的姿態訪港,透過詮釋《基本法》及人大決定,為政改諮詢定下框架。
總體來說,李飛的講話內容,可謂「外弛內張」:表面來看,李飛語調寬鬆留有餘地,既沒有嚴詞批評「佔領中環運動」,亦未有斷然否定「公民提名」,甚至提出「提名委員會」的取向,必然深受選民影響的新穎說法;但實質上,李飛仍然堅守今年3月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的強硬立場,同樣強調對抗中央的人不能擔任特首、「提名委員會」應參照現行「選舉委員會」的四大界別、提名程序是由「提名委員會」作出「機構提名」等等。
普選之爭,表面上,是爭取建立一個公平開放的民主制度;實際上,卻是爭取實現真正的港人自治——回歸16年,「港人治港」不過停留在口號上,香港人從未有權選擇誰當特首、從未能夠決定政府政策、更加從未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爭取落實普選,目的就是要實現《基本法》之下,港人早應享有的自治權利。
港人治港一直停留在口號上
回歸以來,所謂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說穿了其實是「代理人治港」(官方的說法是「愛國者治港」),即透過「選舉委員會」產生一個忠於北京的代理人擔任特首,然後由特首代表中央在香港行使管治權。
特首普選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北京到底是堅持「代理人治港」模式,還是放手讓港人行使《基本法》下的自治權利:如果北京願意放手讓港人自治,那麼在《基本法》及人大決定的框架下,其實依然有足夠空間將「提名委員會」民主化(例如將四大界別全面由個人票選舉產生、並維持現時低門檻的提名程序),令政治光譜上的不同黨派都有機會角逐普選,讓香港人能夠真正選擇自己的特首;如果北京根本無意放手讓港人自治,並且堅持「代理人治港」模式,自必然要將「提名委員會」變成篩選機制(包括將由建制派主導的「選舉委員會」轉為「提名委員會」、並採用高門檻的提名程序),以確保只有忠於北京的建制派人物,才能夠取得提名進入普選階段,這種普選必然違反民主原則、閹割港人自治。
換句話說,現時皮球根本不在香港人這邊,皮球由始至終都在北京那邊:不是香港人要去回應喬曉陽、李飛定下的抽象框框,因為在這些所謂框架之下,其實依然存在足夠空間,去制定從低門檻到高門檻的不同普選方案;真正的關鍵,是北京是否願意履行1980年代已承諾的「港人民主治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就請北京領導人乾脆把事情說清楚,承認根本也從來無意讓香港人選擇自己的特首,一國兩制下的「港人治港」只能是「代理人治港」模式。
港人自治落空中港全面對立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奧巴馬巡迴全國拉票,鼓動新生代起來改變國家,有一句話常常出現在他的演說之中:「我們的命運並非天定,而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Our destiny is not written for us, but by us.)
這種渴望掌握自己命運的意識,大抵亦已成為香港人的共同信念:經歷過2003年七一大遊行的政治洗禮,香港人的自主意識早已覺醒;而從董建華、曾蔭權、到梁振英,回歸16年特區政府的各種施政失誤,更讓香港人認清唯有落實普選,才能夠建立真正向香港社會負責的政府。在港人主體意識日益高漲的情况下,北京的「代理人治港」模式根本無法維持下去。
普選就是實現真正的港人自治,也是「一國兩制」長治久安的鎖匙,北京應該要信任香港人,能夠按照《基本法》管治好香港;但如果在今次的政改諮詢中,最後揭盅的不過是層層設限的特首普選,香港人追逐了30年的民主治港夢落空,社會矛盾必然激化,中港走向全面對立,「一國兩制」只會被逐步淘空。
香港政局將會何去何從,就在北京領導人的一念之間。
網址: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副主席、香港城巿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講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