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電視牌惹職權關注 政界探討去向﹕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25日 06:35
2013年11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免費電視發牌風波,引來公眾對行政會議職權關注,《明報》11月16日舉行「特首普選與有效管治」系列座談會之三,請來政界中人曾鈺成、李永達、羅范椒芬、湯家驊、田北俊,與新力量網絡葉健民一同探討行政會議去向。與會者一致認同,行會作為顧問為政策護航的角色,漸漸減退,行會組成及運作需要變革。曾鈺成更提出,行會未來可變內閣,由官員出任,只保留一兩名非官守成員便可。不過,羅范椒芬不認同,認為行會應存有獨立人士的聲音,至於是否應委任政黨「箍票」,與會者亦有分歧。


曾任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的曾鈺成說,據他觀察,行會過往實際主要有幾個職能,包括給意見特首、反映民意、協助在立法會箍票及為政策護航,但他質疑,這幾項職能,其實均有「內在矛盾」。他舉例,行會中的金融顧問要給特首意見,當然要在範疇內有一定角色,但這些顧問在談及金融問題時,或因利益衝突而要退席;又例如反映民意,「比如你不讓泛民入去,好大份民意你代表不到」,因此有必要改變。


曾鈺成倡大削非官守 羅范不同意

曾鈺成說,以往有非官守成員十分認真,如夏佳理、張建東「真係逐行逐行同你睇」文件,問題是行會成員所獲支援不足,很難要求非官守成員做得好。他建議日後只由問責官員組成行會,若擔心與《基本法》條文有牴觸,要保留社會人士,則可只保留一兩名非官守成員「聊備一格」。


湯家驊批評,《基本法》一方面寫明行會是協助特首決策的機構,另一方面要輔助施政,便應是個別行業有影響力的代表,但這些代表和行業關係「千絲萬縷」,意見難以中肯,他形容行會是「怪胎」,認為行會要專業意見,大可委託中策組做研究,或找專家請教,行會成員反而是要掌握民意的人。


羅范倡邀大黨黨魁 葉健民倡涵左中右

羅范椒芬說,首任特首董建華年代,的確政策在政務司長下的政策委員會期間已討論成形,到呈交行會時改變不大,但她認為,行會仍應有獨立社會人士作「arbitration(仲裁)」角色,她承認,現時共14個非官守成員,人數太多,但保留一定數量的獨立人士可確保持平,免卻行會議題成純利益討論。


羅太認同行會應多做點政治工作,替政府護航拉票,反映民意,建議委任佔多數支持黨派的黨魁入行會,她說短期內政黨亦未必有很多人適合做問責局長,黨魁入行會,政治功能是協助政府爭取立法會通過政府法案,「反而更實際」。


葉健民建議,特首應在行會委任左、中、右的政黨人士組成執政聯盟「基本盤」,減低游說成本,基本盤能由官守議員組成,亦可是非官守議員。他所指的基本盤的黨友,可能在立法會只得10多票,但他認為,票數非最關鍵,只要左、中、右政黨人物都在內,便能為其他政黨提供掩護,如民主黨支持某議案,公民黨支持時壓力會小一點。


李永達﹕跨黨組委會未必不可行

李永達質疑公民社會發展速度加快的情况下,行會成員箍票作用淡化。他指出,現時立法會議員投票意向,也不再是政黨「說了算」,會受公民社會影響。他指末任港督彭定康曾提出由不同黨派組成12人委員會,與政府就政策商討,這方法未必不可行。他認為,類似的委員會能為政府於立法會爭取穩定支持。


田北俊說,近年行會組成跟一國兩制愈行愈遠,行會成員在界別中不夠分量,例如前行政局成員李鵬飛、鍾士元等,過去於商界「say no邊個敢話yes」,他並批評行會委任「鋪鋪清」,在特首當選後才「埋堆」。他直指政府取態「愈行愈左」,日後再能合組「八黨聯盟」、由跨黨派代表共議政策的機會很低,而行會委任雖由特首決定,「係人都知中央可以給意見」。


〔「特首普選與有效管治」系列座談會〕(系列之三)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