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鋼琴聲一拍一拍奏起,香港最為人熟悉的維多利亞港,在雲霧中若隱若現。
然後,鏡頭剪接到大帽山頂,天邊的色彩幻變,我看得入迷,一時間抓不住那兩秒間究竟出現了多少種顏色。
我把時間軸退回了好幾次,逐秒定格,才在一片深藍之中看出粉紅與淡黃,深紫下有山巒延綿。
往後三分鐘,Francis拍到的星空,不止有獵戶座有流星,還有璀璨的銀河,我無法相信,這在外國才見過的天空,居然也存在於香港。
聽說政府覓地起樓覓到來郊野公園,我腦裏不期然想像,燈火通明的郊野,星空自此暗淡無光,心裏一陣悲傷。
電視傳來擾攘聲,我的視線由如夢似幻的畫面轉到現場直播的畫面,毅行者起步才幾分鐘,就遇到大浪西灣的村民封村堵路。
村長說,他們為的是要求廢除把大浪西灣村納入郊野公園範圍,認為這會影響原居民建丁屋。然後,有人說這裏沒有明顯保育價值,可是大浪西灣村四周被郊野公園包圍,還曾經被選為香港十大勝景之首。
Francis在短片介紹中說,「只能製作一條『郊』片,讓更多人知道郊野公園美麗的一面」。
縮時攝影 捍衛郊野公園
這段名叫《香港郊野》的縮時攝影(Time Lapse)片段,才發布十天,就有逾八萬點擊。二十六歲的設計師蘇嘉進Francis,雖然在片尾寫了一句「Please protect our country park」作為註腳,還邀請喜歡片段的人廣傳,不過他說沒有預期有這麼多人支持,當初開始拍攝時,也沒想過用來表達捍衛郊野公園的信息。「第一次拿相機到郊外試Time Lapse,是六月一日的事」,那時候,發展局長陳茂波尚未在網誌引述他人意見,提出為何不能討論發展郊野公園來增加土地供應。
所謂縮時攝影,是用相機固定位置,每隔一段時間,例如每五秒或十秒拍一張相片,持續拍攝一段長時間,再把相片連接起來,濃縮成一段片段。Francis純熟地解釋,「例如拍日落,天文台預告這天六時正日落,我便會在五時半開始拍一小時,每五秒影一張,一小時就共拍到七百二十張,出來的片段每秒呈現二十四張,所以拍攝一小時,連接好的片段就只有三十秒」。Time Lapse拍出來的效果,就像用攝錄機長時間拍攝,然後把片段「fast forward」,不過兩者最大的分別,是Time Lapse的畫質「靚得多」,「用一般攝錄機,最多只能拍到高清的質素,只及用單反相機拍Time Lapse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因為像素高,拍出來的景物細緻清晰,星空格外明耀動人。外國有不少這種Time Lapse,因為畫質高,不少片段可以賣到電視製造廠做「試片」,我們平常在電器店裏掛滿牆的電視中,看到的大自然片段,不少都是Time Lapse。Francis說,香港也有人做這種攝影,但大多拍城巿景象,「中環的車軌(長期捕捉車燈移動而成的光束軌迹)、旺角鬧巿人流,都有不少人拍過」,但他認為這只能呈現都巿繁榮的一面,「香港郊外的一面卻少人拍,有的片段水平也可以再好一點」。
吃白果 更了解大自然
六年前愛上攝影的他,今年五月偶爾在網上看到攝影師Bevan Percival拍新西蘭郊外的短片,才開始迷上Time Lapse。相對於一般攝影,Time Lapse的影像更有感染力,讓人會想一看再看。同樣拍到星空銀河,Time Lapse拍出的星空會隨地球自轉移動,營造的現場感強烈,對比陸地上的草木,影片有讓人感到渺小的力量。「那時我想,人家做到,我們難道不可以?」
Francis說,三年前跟朋友露營,一邊吃自己煮的食物,一邊看星,一邊聊天,從此愛上了露營。「露營的地方,大多遠離巿區,光害較少,有利觀星。」所以,他知道香港郊外有不少地方也很美麗,可以取景。六月一日晚上,他到萬宜水庫試拍第一次的Time Lapse,影了一百張相,「短片只有四五秒。但,哇,好靚!於是就上癮了。」《香港郊野》片長三分鐘,朝十晚七上班的他,花足五個月,由六月拍到十一月,下班去影日落,上班前去影日出,而不論拍日出抑或日落,抑或星空,「吃白果的機會有一半」。吃白果的意思是,看天氣預測說這天黃昏某地點無雲,去到目的地時,煙霞卻大得只看到朦查查的日落;又或者,夜半上山本來看到星星,不一會,居然風起雲湧。但亦因為吃白果,Francis對香港的大自然與天氣比一般人多一分了解。我以為夏天天氣不穩定,常打風落雨,「變化大是真的,七月食白果『食得最應』,但六、七、八月多吹南風或東南風,風由海吹來,不是來自內陸,空氣較清新,天空最清」。雖然攝影的人大多盼望不要打風落雨,可是打風有時也有驚喜,「打風前的日子,天空變化好大,也看颱風在香港東邊抑或南邊刷過,若它從東邊掠過移往內陸,會把煙霞從內陸扯過來香港,那時候的日落,天空會染紅得很誇張。如果颱風在南面或西面,空氣反而會特別清,看到更多星星」。
眼看不到 鏡頭看到
Francis說,若在無雲、無煙霞、無月亮的晚上到郊外去,我們在香港,也會看到壯觀的星空。不過,愛攝影的人,看到的香港與我們有點不一樣。他們懂得用常人眼睛以外的角度看,而拍出來的照片,可以看出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畫面,而那畫面確實是存在的。例如星空,我們露營的確可以看到好多好多星星,可是拍攝出來的星空,因為相機有更強的感光度,星星會更明亮更璀璨。又例如星流迹,地球緩慢地自轉,讓長時間捕捉的星星拍出來看似在轉,可是肉眼無法看到這種具體實象的軌迹。對於拍到一般人覺得驚訝的相片,Francis說的確是有滿足感的,「如果一張相,可以影到別人猜不到是什麼地方的話,算是一種成功」。攝影師的使命,或許就是能以相片啟發別人用新的角度理解事情,「中環夜景,人人都是那幾種角度影中銀,只會覺得那是一張標準中環照片。但若拍到閃電在中銀頭頂劈下來,那就特別了」,這種少人看過的景象,說不定可以激發看相人的想法。
從城巿到郊外 引發反思
所以,《香港郊野》片段裏的鋪排,也是有些信息是Francis期望可以引發思考的。「開首的畫面,是從計劃建酒店的山頂盧吉道拍下去,是那種我們常見到的標準維港景致,下面是中環,對岸是西九龍,你會看到IFC、ICC、中環廣場。」這是片裏唯一的城巿景色,往後全都是郊外,「我們對這個城巿風景好熟悉,不過我們有更多郊外的風景好靚」。只是,我們都不熟悉。而片裏很多無法認出的靚景,其實都在郊野公園裏頭,例如石澳郊野公園、大帽山郊野公園、西貢東郊野公園、北大嶼山郊野公園。「郊野公園的價值,不是你說起番個公園就補得番。」他認為,若開了發展先例,就回不了頭,一發不可收拾。「試想像,大浪西灣,變成長洲度假村的話,是什麼模樣?」他說,要看銀河,在西貢東部最好,萬宜水庫東壩、西壩、浪茄,大浪四灣都可以看到整條銀河。燈火通明,星空就從此消失。
郊外魅力沒法擋
訪問尾聲,Francis在電腦播起讓他感動的新西蘭片段。雖然播到星空的畫面時,他不禁說「香港光害始終太大,無辦法影到咁靚」,可是Francis鏡頭下香港郊野的美態,一點不比短片中的新西蘭北島輸蝕。沒有能倒影星空的湖泊,但星空下,從蒲台島拍出去的海面有船舶來往的光迹,更是外國難以捕捉到的。捕捉需要非一般的時間和耐性,可是就如Bevan Percival所說,拍攝郊外就是有一種吸引力,讓自己一再回來做同樣的事,「或許是待在醉人景色之中的體驗,或許是用相機捕捉自己親眼所見證的那種挑戰,或許是花過一番努力後終於看到了的興奮,或許是把成品展示在人前的滿足感。或許,就是這一切組合成的」。
臨別前,差不多晚上九時,Francis說打算回家短睡一會,夜半三時許便起牀動身到石澳拍日出。誰知道深夜居然下起雨來,行動取消了,Francis告訴我,翌日再出動,這次會到塔門露營觀星。屢敗屢戰,大概就是我們與強權抗爭所需要的魄力。
短片﹕
《香港郊野》
youtu.be/NB4cd4rz1Z8
《New Zealand Landscapes Timelapse Volume Two》
youtu.be/rPmGtZAUxNs
文 陳嘉文
圖 Francis So
編輯 鍾家寶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然後,鏡頭剪接到大帽山頂,天邊的色彩幻變,我看得入迷,一時間抓不住那兩秒間究竟出現了多少種顏色。
我把時間軸退回了好幾次,逐秒定格,才在一片深藍之中看出粉紅與淡黃,深紫下有山巒延綿。
往後三分鐘,Francis拍到的星空,不止有獵戶座有流星,還有璀璨的銀河,我無法相信,這在外國才見過的天空,居然也存在於香港。
聽說政府覓地起樓覓到來郊野公園,我腦裏不期然想像,燈火通明的郊野,星空自此暗淡無光,心裏一陣悲傷。
電視傳來擾攘聲,我的視線由如夢似幻的畫面轉到現場直播的畫面,毅行者起步才幾分鐘,就遇到大浪西灣的村民封村堵路。
村長說,他們為的是要求廢除把大浪西灣村納入郊野公園範圍,認為這會影響原居民建丁屋。然後,有人說這裏沒有明顯保育價值,可是大浪西灣村四周被郊野公園包圍,還曾經被選為香港十大勝景之首。
Francis在短片介紹中說,「只能製作一條『郊』片,讓更多人知道郊野公園美麗的一面」。
縮時攝影 捍衛郊野公園
這段名叫《香港郊野》的縮時攝影(Time Lapse)片段,才發布十天,就有逾八萬點擊。二十六歲的設計師蘇嘉進Francis,雖然在片尾寫了一句「Please protect our country park」作為註腳,還邀請喜歡片段的人廣傳,不過他說沒有預期有這麼多人支持,當初開始拍攝時,也沒想過用來表達捍衛郊野公園的信息。「第一次拿相機到郊外試Time Lapse,是六月一日的事」,那時候,發展局長陳茂波尚未在網誌引述他人意見,提出為何不能討論發展郊野公園來增加土地供應。
所謂縮時攝影,是用相機固定位置,每隔一段時間,例如每五秒或十秒拍一張相片,持續拍攝一段長時間,再把相片連接起來,濃縮成一段片段。Francis純熟地解釋,「例如拍日落,天文台預告這天六時正日落,我便會在五時半開始拍一小時,每五秒影一張,一小時就共拍到七百二十張,出來的片段每秒呈現二十四張,所以拍攝一小時,連接好的片段就只有三十秒」。Time Lapse拍出來的效果,就像用攝錄機長時間拍攝,然後把片段「fast forward」,不過兩者最大的分別,是Time Lapse的畫質「靚得多」,「用一般攝錄機,最多只能拍到高清的質素,只及用單反相機拍Time Lapse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因為像素高,拍出來的景物細緻清晰,星空格外明耀動人。外國有不少這種Time Lapse,因為畫質高,不少片段可以賣到電視製造廠做「試片」,我們平常在電器店裏掛滿牆的電視中,看到的大自然片段,不少都是Time Lapse。Francis說,香港也有人做這種攝影,但大多拍城巿景象,「中環的車軌(長期捕捉車燈移動而成的光束軌迹)、旺角鬧巿人流,都有不少人拍過」,但他認為這只能呈現都巿繁榮的一面,「香港郊外的一面卻少人拍,有的片段水平也可以再好一點」。
吃白果 更了解大自然
六年前愛上攝影的他,今年五月偶爾在網上看到攝影師Bevan Percival拍新西蘭郊外的短片,才開始迷上Time Lapse。相對於一般攝影,Time Lapse的影像更有感染力,讓人會想一看再看。同樣拍到星空銀河,Time Lapse拍出的星空會隨地球自轉移動,營造的現場感強烈,對比陸地上的草木,影片有讓人感到渺小的力量。「那時我想,人家做到,我們難道不可以?」
Francis說,三年前跟朋友露營,一邊吃自己煮的食物,一邊看星,一邊聊天,從此愛上了露營。「露營的地方,大多遠離巿區,光害較少,有利觀星。」所以,他知道香港郊外有不少地方也很美麗,可以取景。六月一日晚上,他到萬宜水庫試拍第一次的Time Lapse,影了一百張相,「短片只有四五秒。但,哇,好靚!於是就上癮了。」《香港郊野》片長三分鐘,朝十晚七上班的他,花足五個月,由六月拍到十一月,下班去影日落,上班前去影日出,而不論拍日出抑或日落,抑或星空,「吃白果的機會有一半」。吃白果的意思是,看天氣預測說這天黃昏某地點無雲,去到目的地時,煙霞卻大得只看到朦查查的日落;又或者,夜半上山本來看到星星,不一會,居然風起雲湧。但亦因為吃白果,Francis對香港的大自然與天氣比一般人多一分了解。我以為夏天天氣不穩定,常打風落雨,「變化大是真的,七月食白果『食得最應』,但六、七、八月多吹南風或東南風,風由海吹來,不是來自內陸,空氣較清新,天空最清」。雖然攝影的人大多盼望不要打風落雨,可是打風有時也有驚喜,「打風前的日子,天空變化好大,也看颱風在香港東邊抑或南邊刷過,若它從東邊掠過移往內陸,會把煙霞從內陸扯過來香港,那時候的日落,天空會染紅得很誇張。如果颱風在南面或西面,空氣反而會特別清,看到更多星星」。
眼看不到 鏡頭看到
Francis說,若在無雲、無煙霞、無月亮的晚上到郊外去,我們在香港,也會看到壯觀的星空。不過,愛攝影的人,看到的香港與我們有點不一樣。他們懂得用常人眼睛以外的角度看,而拍出來的照片,可以看出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畫面,而那畫面確實是存在的。例如星空,我們露營的確可以看到好多好多星星,可是拍攝出來的星空,因為相機有更強的感光度,星星會更明亮更璀璨。又例如星流迹,地球緩慢地自轉,讓長時間捕捉的星星拍出來看似在轉,可是肉眼無法看到這種具體實象的軌迹。對於拍到一般人覺得驚訝的相片,Francis說的確是有滿足感的,「如果一張相,可以影到別人猜不到是什麼地方的話,算是一種成功」。攝影師的使命,或許就是能以相片啟發別人用新的角度理解事情,「中環夜景,人人都是那幾種角度影中銀,只會覺得那是一張標準中環照片。但若拍到閃電在中銀頭頂劈下來,那就特別了」,這種少人看過的景象,說不定可以激發看相人的想法。
從城巿到郊外 引發反思
所以,《香港郊野》片段裏的鋪排,也是有些信息是Francis期望可以引發思考的。「開首的畫面,是從計劃建酒店的山頂盧吉道拍下去,是那種我們常見到的標準維港景致,下面是中環,對岸是西九龍,你會看到IFC、ICC、中環廣場。」這是片裏唯一的城巿景色,往後全都是郊外,「我們對這個城巿風景好熟悉,不過我們有更多郊外的風景好靚」。只是,我們都不熟悉。而片裏很多無法認出的靚景,其實都在郊野公園裏頭,例如石澳郊野公園、大帽山郊野公園、西貢東郊野公園、北大嶼山郊野公園。「郊野公園的價值,不是你說起番個公園就補得番。」他認為,若開了發展先例,就回不了頭,一發不可收拾。「試想像,大浪西灣,變成長洲度假村的話,是什麼模樣?」他說,要看銀河,在西貢東部最好,萬宜水庫東壩、西壩、浪茄,大浪四灣都可以看到整條銀河。燈火通明,星空就從此消失。
郊外魅力沒法擋
訪問尾聲,Francis在電腦播起讓他感動的新西蘭片段。雖然播到星空的畫面時,他不禁說「香港光害始終太大,無辦法影到咁靚」,可是Francis鏡頭下香港郊野的美態,一點不比短片中的新西蘭北島輸蝕。沒有能倒影星空的湖泊,但星空下,從蒲台島拍出去的海面有船舶來往的光迹,更是外國難以捕捉到的。捕捉需要非一般的時間和耐性,可是就如Bevan Percival所說,拍攝郊外就是有一種吸引力,讓自己一再回來做同樣的事,「或許是待在醉人景色之中的體驗,或許是用相機捕捉自己親眼所見證的那種挑戰,或許是花過一番努力後終於看到了的興奮,或許是把成品展示在人前的滿足感。或許,就是這一切組合成的」。
臨別前,差不多晚上九時,Francis說打算回家短睡一會,夜半三時許便起牀動身到石澳拍日出。誰知道深夜居然下起雨來,行動取消了,Francis告訴我,翌日再出動,這次會到塔門露營觀星。屢敗屢戰,大概就是我們與強權抗爭所需要的魄力。
短片﹕
《香港郊野》
youtu.be/NB4cd4rz1Z8
《New Zealand Landscapes Timelapse Volume Two》
youtu.be/rPmGtZAUxNs
文 陳嘉文
圖 Francis So
編輯 鍾家寶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