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菲律賓受超強颱風「海燕」大肆蹂躪,到昨日為止,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超過3600,傷者近1.25萬,聯合國提供的死亡數字則是4460人,兩個數字俱超越2005年襲擊美國的颶風「卡特里娜」的1833死亡人數。記者進入重災區塔克洛班巿後所見,當地幾是全城盡毁,災民缺水缺食,由於對外陸路交路截斷,只靠有限空運暫濟燃眉之急,大隊救援人馬一度要擠在另一城巿宿霧,等待機位進入災區救援。
香港社會因為3年前在馬尼拉發生的人質事件,對菲律賓官方尤其是總統阿基諾三世的言行憤慨無比,全港巿民在電視機前目擊人質慘案發生,菲律賓的一些人竟然還撒賴至今,仍在道歉、賠償及保證不再發生這三方面扯皮兜轉,港人對菲律賓當局的態度表示不滿完全正常,制裁拒不道歉的菲律賓政府亦是情理之中。行政長官梁振英本月5日表示,與菲律賓就人質事件的商談,若在一個月內未能取得「階段性成果」,將會展開制裁行動。
然而就在香港全城聲討菲律賓當局氛圍底下,「海燕」奪去至少數千生命。以香港過往樂善好施的人道精神,對發生於海內外的天然災害俱有伸出援手的優良傳統。儘管有人懷疑港人能否在「菲律賓政府」和「菲律賓災民」之間清楚分野,但從頭3天便得1200萬元的結果表明,香港社會是頭腦清醒的,在黑白對錯之間,沒有因為對菲律賓政府的憤怒,把一腔怒火發泄在亟待援手災民身上。這是我們作為現代大都會一分子感到驕傲之處。
菲災民不同菲政府
港人能夠分清黑白
災區所見,房屋夷平,災民飲用水匱乏,更不用說有人趁災打劫,令到本來已是哀鴻遍野的小鎮雪上加霜。美國和英國都派出航空母艦到當地協助救災,日本也表示會派遣自衛隊到當地;中國雖與菲律賓因南海主權糾紛屢生齟齬,亦捐出10萬美元及以紅十字會名義捐10萬美元,又送去1000萬元的帳篷和毛氈等救災物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14日的新聞發布會,表達了對菲律賓人民同情及慰問,表示援助數額會隨着災情發展「不斷調整和變化」,直到昨日,捐款增至180萬美元。
作為同是地球村一分子,更是亞太區內鄰居,伸出援手是順理成章,不過,正如以往對援災捐助的做法,必須對送到菲律賓的捐獻嚴密監督,防止有人渾水摸魚。事實上,菲律賓曾發生善款被人中飽私囊弊案,這次各國爭相施援,「有心人」看着肥肉說不定又會垂涎三尺,如何做到監督有致,保證援助百分百交到災民手裏,各地政府都須留神。
菲傭工助港家庭
僱主可助其解哀
對香港來說,這次風災有着另一重與我們日常生活難以切割的密切關係,《明報》早前報道,在港工作菲律賓傭工的家人在當地受災,傭工對此憂心不已, 個別馬上離港返菲尋找親友。在港菲律賓傭工逾10萬,她們在香港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不能或缺的角色,巿民把家務留給傭工,夫婦同在職場拼搏而無後顧之憂。多年以來,菲律賓傭工在香港家庭的「輔助員」角色,縱或間中有僱傭糾紛,總的來說我們是銘感五中。如今她們家鄉遭逢巨變,美好家園瞬變煉獄,人同此心,若我們在外時家鄉遇到災劫,心神所繫茫然若失自是必然。在這時候,僱主可以對有需要的傭工提供幫助,例如讓她們暫且放下工作回國,又或讓她們有較多時間與家鄉親友聯繫。說到底,同一屋簷下,異族藩籬難以阻隔多年有如家人的僱傭關係,同時也突顯了香港社會的人道主義精神,而非眥睚必報、胡亂稱仇的鄉野小鎮。
最新的消息是,災情雖然未見惡化,各類物資依然匱乏,我們呼籲巿民,若有餘力請多捐輸,捐一瓶水一個包,對生活於富足城巿的我們不過是舉手之勞,然而在風雨過後家不成家孑然一身的災民來說,這一水一糧,卻是燃點人生希望所在。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香港社會因為3年前在馬尼拉發生的人質事件,對菲律賓官方尤其是總統阿基諾三世的言行憤慨無比,全港巿民在電視機前目擊人質慘案發生,菲律賓的一些人竟然還撒賴至今,仍在道歉、賠償及保證不再發生這三方面扯皮兜轉,港人對菲律賓當局的態度表示不滿完全正常,制裁拒不道歉的菲律賓政府亦是情理之中。行政長官梁振英本月5日表示,與菲律賓就人質事件的商談,若在一個月內未能取得「階段性成果」,將會展開制裁行動。
然而就在香港全城聲討菲律賓當局氛圍底下,「海燕」奪去至少數千生命。以香港過往樂善好施的人道精神,對發生於海內外的天然災害俱有伸出援手的優良傳統。儘管有人懷疑港人能否在「菲律賓政府」和「菲律賓災民」之間清楚分野,但從頭3天便得1200萬元的結果表明,香港社會是頭腦清醒的,在黑白對錯之間,沒有因為對菲律賓政府的憤怒,把一腔怒火發泄在亟待援手災民身上。這是我們作為現代大都會一分子感到驕傲之處。
菲災民不同菲政府
港人能夠分清黑白
災區所見,房屋夷平,災民飲用水匱乏,更不用說有人趁災打劫,令到本來已是哀鴻遍野的小鎮雪上加霜。美國和英國都派出航空母艦到當地協助救災,日本也表示會派遣自衛隊到當地;中國雖與菲律賓因南海主權糾紛屢生齟齬,亦捐出10萬美元及以紅十字會名義捐10萬美元,又送去1000萬元的帳篷和毛氈等救災物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14日的新聞發布會,表達了對菲律賓人民同情及慰問,表示援助數額會隨着災情發展「不斷調整和變化」,直到昨日,捐款增至180萬美元。
作為同是地球村一分子,更是亞太區內鄰居,伸出援手是順理成章,不過,正如以往對援災捐助的做法,必須對送到菲律賓的捐獻嚴密監督,防止有人渾水摸魚。事實上,菲律賓曾發生善款被人中飽私囊弊案,這次各國爭相施援,「有心人」看着肥肉說不定又會垂涎三尺,如何做到監督有致,保證援助百分百交到災民手裏,各地政府都須留神。
菲傭工助港家庭
僱主可助其解哀
對香港來說,這次風災有着另一重與我們日常生活難以切割的密切關係,《明報》早前報道,在港工作菲律賓傭工的家人在當地受災,傭工對此憂心不已, 個別馬上離港返菲尋找親友。在港菲律賓傭工逾10萬,她們在香港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不能或缺的角色,巿民把家務留給傭工,夫婦同在職場拼搏而無後顧之憂。多年以來,菲律賓傭工在香港家庭的「輔助員」角色,縱或間中有僱傭糾紛,總的來說我們是銘感五中。如今她們家鄉遭逢巨變,美好家園瞬變煉獄,人同此心,若我們在外時家鄉遇到災劫,心神所繫茫然若失自是必然。在這時候,僱主可以對有需要的傭工提供幫助,例如讓她們暫且放下工作回國,又或讓她們有較多時間與家鄉親友聯繫。說到底,同一屋簷下,異族藩籬難以阻隔多年有如家人的僱傭關係,同時也突顯了香港社會的人道主義精神,而非眥睚必報、胡亂稱仇的鄉野小鎮。
最新的消息是,災情雖然未見惡化,各類物資依然匱乏,我們呼籲巿民,若有餘力請多捐輸,捐一瓶水一個包,對生活於富足城巿的我們不過是舉手之勞,然而在風雨過後家不成家孑然一身的災民來說,這一水一糧,卻是燃點人生希望所在。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