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牛軍﹕中國與印度:龍象夢之爭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13日 06:35
2013年11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習近平接掌國家權力不久,便將「中國夢」作標誌性話語全面推廣。中國公衆都認為「夢」話語源自美國,世上除了「中國夢」就是「美國夢」。但是,中國人絕不能忽略,身邊的印度人也懷揣傲立世界強國之林的「印度夢」。中國人不太關注這個地區潛在戰略影響,而媒體總追隨領導人身影,以為他們沒走到的地方就不夠「戰略」,這些都造成了對印度的誤讀。


南亞在世界政治版圖中十分獨特,那裏被稱為「南亞小世界」,各國有基本上共同的文化和歷史淵源,還存在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安全共同體,有一個地區合作機制稱「南盟(SAARC)」。尤為重要的是無論從地理結構和綜合國力,印度都是中心並佔絕對的優勢地位。所以,中國同印度的關係幾乎決定了它在南亞的地位。


印度站在南亞權力中心

1962年冬季,中國在中印邊境戰爭中勝出;當下根據新統計,中國在幾乎所有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上都明顯超過印度。中國人有理由樂觀,不過這樣比來比去畢竟屬意氣之爭,更要關注的是可能產生長遠影響的問題,特別是結果都未必是積極樂觀的。


首先是地區性人口結構。到2011年為止,中國統計人口為13.44億,印度為12.02億,宏觀看印度已經是與中國並駕齊驅的人口大國。如比較兩國出生率,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將此趨勢放在中國地區人口分佈中看,中國西部特別是邊疆地區,為少數民族居住且地廣人稀,這意味着中國西部人口稀少地區正面臨一個人口衆多的龐然大國,而且局面會日益嚴峻,何況這個大國經濟還在欣欣向榮地發展着。


殖民時代殘存戰略思維

其次是圍繞印度洋的權力爭奪正加劇。印度在這片水域有地緣優勢,並保持着由此而生的根深柢固戰略優越感和控制欲。歷史上曾流行「誰控制了馬六甲,誰就能扼住威尼斯的咽喉」。英國人殖民時代的一位總督寇松則說,「印度就像一個城堡」,印度洋是它的「護城河」。當代印度戰略思維中傳承了不少這類基因,他們對任何大國在這片海洋的活動不僅敏感而且不爽,現在中國成了一個需要警惕的新目標。


中國為滿足國內發展需要正向四面八方進軍,為獲得海灣、非洲和中亞等地的原材料,大幅加強了在印度洋沿岸活動。當然,印度也有強勁的國內需要,包括實現強國夢,推動其刻意強化在印度洋的優勢影響。歷史上中印有過大規模邊境戰爭,且中國一直支持巴基斯坦來制衡印度的地區權力;現實中印兩國又為利益在此地區迎頭相遇,而印度正同美俄日等加強合作防範中國。中國在南亞方向亟需在傳統均勢戰略外,找到化解困局的更為豐富的長久之策,如此「新絲綢之路」才會鮮花遍地。


作者﹕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