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辛亞﹕咖啡杯裏的風波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06日 06:35
2013年11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30元一杯的咖啡算不算貴?就內地的消費水準來說不算便宜。若考慮到花30元買一杯咖啡,可在店中消磨一下午,窗明几淨Wi-Fi流暢,冬有暖氣夏有空調,也未嘗不可。正因如此,早前央視炮轟星巴克在華定價高昂、牟求暴利時,在社交網絡幾乎遭遇一邊倒的嘲笑。


央視算了一筆帳,一杯星巴克拿鐵的物料成本價不足5元,包括咖啡豆、牛奶、糖包、紙杯等,而售價為27元。這個糊塗演算法不但刨掉了店租、人工、設備維護等佔成本比重更高的部分,也明擺着無視管理層面的市場策略、產品設計等品牌附加值極高的因素。那一杯咖啡到底值多少?說到底是由用戶體驗決定的。星巴克的核心價值從來都不是咖啡豆,它用來維繫消費者的是穩定的品質、多樣的選擇、隨處可尋的便利。星巴克從誕生伊始就帶着全球化的DNA,雖然它開遍全球的店舖千人一面,卻也因此保證了它的品質如一。標準化和單調性是全球化一條藤上長出的香花和毒草,互相纏繞。


央視糊塗演算星巴克成本

寫到這裏,筆者又想起前些年,央視主持人芮成鋼在個人網誌中提出要星巴克搬出故宮博物院,因其醒目logo與古典的故宮不相襯,同時代表了全球化商業文化入侵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地帶。暫且不論有沒有必要這樣上綱上線,就筆者作為普通遊客的經歷而言,逛故宮絕對是體力活。當想找個地方歇腳時,星巴克遠比那些茶淡得像水、水貴得像油的餐廳更可靠。遊客會明確地知道這裏賣的咖啡和其他任何一家店不會有太多差別,自己不會被一杯劣質咖啡毁掉遊覽心情。全球化帶來安全感,這是福音。


全球化經營保證品質

除去牟取暴利,央視指摘星巴克的另一宗罪是定價高於歐美各國,沒有遵循公平貿易原則,對待中國消費者帶有歧視。澄清一下概念,公平貿易跟快消品的市場定價根本沒太大關係。公平貿易本質上是一次社會運動,是對全球貿易中農民、勞工權益保障的政策倡導,特別是針對發展中國家。有趣的是,這一運動確實始於爭取咖啡、蔗糖、可可等初級農產品種植者收入的改善,從而避免收購商聯手壓低收購價,從中榨取巨額利潤。實際上,星巴克是北美地區最大的公平貿易認證咖啡的採購者。


反諷的是,在央視披露星巴克「暴利」的前不久,北京國貿商城的星巴克因不堪高額店租在今年6月底關張。它是1999年星巴克開到中國來的第一家店。這年頭,地產才是真暴利。


作者簡介﹕國際貿易項目官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