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牧師:貧富種族皆平等長青網文章

2013年07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7月28日 21:35
2013年07月28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在車水馬龍的彌敦道有一座紅磚老教堂建築,九龍佑寧堂靜靜坐落於拔萃女書院旁。從教堂往山林道走,是呎價逾萬元的豪宅,向另一邊的渡船街前行,是破落的舊區,每個星期天,住豪宅的專業人士和住劏房的少數族裔難民,都來這裏一起做禮拜。一般教堂未必接受的同性戀者在內舉辦活動,外傭可來開會商討爭取居港權,數月前學者戴耀廷亦在此發表佔中信念書。駐堂牧師王美鳳說﹕「這裏沒身分之分,因每個人都是上帝送給這個世界的一份禮物,一樣平等。」


位於佐敦的佑寧堂受傳媒注意,源於3月港大法律教授戴耀廷、朱耀明牧師、中大學者陳健民在此發表佔領中環信念書,爭取2017年普選特首。其實,自王牧師於2007年到佑寧堂任職,便多次借出教堂予不同團體辦活動,包括日本地震祈禱會、六四紀念研討會等,其中不少人是社會上受爭議的一群,例如菜園村村民曾在這裏辦祈禱會,同志也在這裏舉辦「國際不再恐同日」跨宗教交流會。


曾任社工 助人活出自我

對社會的關心,來自過去當社工的背景。王美鳳牧師自小於屋邨長大,「因此很了解基層的苦况」。從當時還未升格為大學的浸會學院畢業後,當了6年社工,做過社區幹事,負責籌劃婦女活動,也曾於和諧之家擔任社區教育總幹事,看到受虐婦女得到幫助後重過新生,容光煥發,笑言﹕「她們離開時比職員還要漂亮。」


王美鳳後來到理大社工系任教,其間決定修讀神學,於佑寧堂正式成為牧師,現時40多歲。「對我來說,當社工或牧師都一樣。」她解釋:「兩種工作都是對人的關心,提升人的『well-being』(活出一個更好的自己)。」


「每個人都是上帝的禮物」

屬一級古蹟的教堂已在佐敦見證了83年風雨,素有幫助低下階層的傳統,在困苦的五六十年代曾派奶粉、米糧救濟窮人。但王牧師希望多走一步﹕「不單是同情他們,而是為他們empower(充權)。關心他們的尊嚴,助他們發揮所長,讓他們也有自己的聲音。」


王牧師多次強調:「要與邊緣的一群同行。」她借出地方予新福事工協會,讓住在附近的孟加拉、尼泊爾裔孩子上中文課,也闢出教堂一角予基督教勵行會成立辦事處,協助外傭。「外傭放下自己的孩子,離鄉別井來照顧別人的孩子,在香港卻是邊緣的一群。記得有外傭在港工作期間,在家鄉的孩子在交通意外中死去,很傷心。」


撐普選 「一人一票才平等」

佐敦貧富懸殊,她曾陪同難民到渡船街,為他們做擔保租住劏房,平日愛到舊區的油麻地街市買餸,不用光顧連鎖超市。教堂位於區內中心點,來者有富有的專業人士、外國留學生,也有低下階層。「我希望這裏是個共融的地方,沒有階級之分,因為每個人都是上帝的禮物。」


訪問中,王牧師多次強調人人平等,問她可支持普選?曾任基督教協進會社會公義及民生關注委員會主席的她答得爽快:「我個人當然贊成民主,一人一票選特首,才平等。」


明報記者 黃熙麗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