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五﹕十字路口的中國民族政策長青網文章

2013年07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7月23日 06:35
2013年07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6月以來,新疆發生多起暴力事件,有關達賴的謠言也大肆流傳。同時,俞正聲親赴新疆與藏區「平息事端」。在此背景下,各界都在觀察,未來中央是否有新的民族政策釋出。


實際上,中國的民族政策已到需要重新思考的時刻。市場經濟導致貧富差距加大,全球伊斯蘭保守主義帶來衝擊,以及少數民族自身現代化轉型的開始,這些變化帶來的問題十分棘手,中國的民族政策也需要與時俱進。


回望歷史,中共主政初期,中國的民族關係相對和諧。一方面是民族成分較簡單(中共主政後,分階段完成了56個民族的認定);另一方面,在少數民族地區,「土改」和「民主改革」得到大部分民眾支持。此外,單一的意識形態淡化了民族意識,嚴格的社會控制也防止了激進訴求。


改革開放以來,民眾的思想更加多元,這也反映在少數民族區域,同時,社會控制開始放鬆。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現代化的市場經濟改變了當地經濟結構,加快了少數民族現代化進程,也帶來了現代化的「陣痛」。


關於中國的民族政策,中共一直以列寧的「論民族自決權」為理論依據,延續至今。該政策以「民族區域自治」為核心,給予各民族不同的優惠政策,如放寬計劃生育、高考加分、固定官員名額等。


但是,在提供自治與優惠的同時,「區域自治」催生了民族的「領土概念」,「民族身分」則強化了民族的身分認同。有學者認為,這是民族問題日益突顯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保守的「民族意識」體現在:不歡迎其他民族成員來「自治地區」;極力保護本民族語言的主體性;希望只發展「本民族經濟」;通過宗教增強民族凝聚力。


官學兩界存在很大爭議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1年一篇學術文章引起關注。作者胡鞍鋼和胡聯合兩人呼籲,應該有新的「第二代民族政策」,淡化公民的族群意識,淡化56個民族的觀念,強化中華民族的身分認同。


隨後,這一觀點得到了部分高層認同。2012年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朱維群發表文章,稱傾向身分證中取消「民族」一欄,不再增設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不搞「民族自治市」,推行各民族學生混校。


朱維群認為,應該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權益,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而不要再刻意把他們從社會人群中區別出來,突出其民族身分,給予超市民待遇。


張春賢主治新疆後的想法則更進一步。他在2010年提出「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樹立現代觀念,掌握現代技能,培養和塑造現代公民。以「現代化」為抓手,重新建立民族間共識,對抗狹隘民族意識與極端宗教思想,消除暴力與分裂的土壤。


然而上述觀點在官學兩界存在很大爭議,研讀近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央顯然也在不斷微調。2010年以前,都是強調堅持民族區域自治,有時兼提「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2010年,報告中沒有提民族區域自治,只強調了「要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引起很大反彈。2011年至今,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又在強調「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