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大澳是港人周末愛去的消閒之地,哪裏買蝦膏海味,哪家茶果燒魷魚好吃,大家都熟路。
從前拖男帶女擠上橫水渡,現在安穩站在橋上拍張有棚屋背景的照片,有點例牌,有點太旅遊化了。
大澳的內涵,其實比平時走馬看花所見的,要豐富得多。
從地圖看來,大澳落在香港與澳門的中間點;由大澳到中環,距離跟去澳門相若。今日漁業式微、陸路交通主導,我們覺得大澳是邊陲;19世紀時水路交通為主,大澳則是珠江河口的交通樞紐,除了漁民,貿易公司、鹽商雲集,金舖也有七家,各式商店組成熱鬧集鎮,當時比港島更繁榮。
19世紀珠江樞紐 繁榮過港島
大澳人不止漁民,是更複雜的群體:「陸上人」有從事水稻耕種的客家人、從事鹽業的鶴佬人,以及前舖後居做生意的廣府人;「水上人」則是居於棚屋和漁船上的居民,生活艱困,多沒接受教育,被陸上人看不起,雙方不太往來,近年這道隔閡才慢慢消除。出海捕魚辛苦,有生命危險之餘,收穫多寡都是聽天由命,故漁民特別注重敬拜神靈祖先。大澳著名的端午龍舟遊涌,就是漁民為驅除瘟疫而舉辦的巡遊,前年被列入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大大小小的神誕、廟誕等。
「漁村風情」僅剩棚屋
官方標榜大澳漁村風情招徠旅客,但今日大澳已幾無漁業可言。沿街擺賣的鹹魚海味,大多從外地進口;而政府今年禁拖網捕漁後,連傳統在大澳生產的蝦醬廠,也唯有轉型跟內地工場合作。只有連綿棚屋,為大澳保存水鄉風貌。然而,由港英至特區政府屢擬取締棚屋,1980年拆了首批一涌棚屋,93年再宣布將全部棚屋分階段清拆;回歸後,董建華對大嶼山旅業雄心萬丈,提出拆棚屋改建馬來西亞式度假村,經居民和輿論極力反對,2002年才確認「保留棚屋」的大方向。不過,政府仍不願將之合法化,棚屋被視為寮屋類,不容改建,因此未能加裝污水渠和改善基礎設施,屢受火災威脅。2000年燒毁近百棚屋的大火,大家記憶猶新,今年5月又燒毁11間,兩次都疑是電線短路引起。
連綿棚屋 「漁民的根」
儘管火災可令家園盡毁,幾個曾經或現在仍住棚屋的大澳人都說不怕,「幾代人住到今日,怕咩?」居民在臨河棚頭閒坐、打理盆栽、曬自家吃的鹹魚海產、聊天打麻將,寫意非常。有伯伯說,「外面住劏房都幾千蚊,呢度一年只交幾蚊牌費畀政府,空氣又好,空間大咁多」。曾居棚屋、現已搬入龍田邨的大澳文化博物館負責人黃惠琼認為,「棚屋就係漁民嘅根」,就算子女謀生要搬出市區,棚屋仍像祖屋,讓世世代代回來都有落腳地,「像我夫婦住公屋,過世後要交還政府,我子孫將來返大澳冇地方落腳,根就斷」。
大澳文化魅力來自漁村歷史,隨着漁業消失,商業化虛假化是否必然命運?全港碩果僅存的紅事紙紮和喃嘸師傅黃錦光說,沒漁民就難承傳習俗,黃家三代相傳的法事儀式、符書、紙紮手藝後繼無人。退休回歸大澳經營茶寮的鄭太說,有次天冷大雨,一外籍遊客淋濕了很狼狽,她請他入內避雨喝茶,對方感嘆:「由落巴士開始,呢度每個人叫我入去都係想賺我錢,睇海豚啦、買花膠啦、買海味啦,係得你請我飲杯茶,冇收我錢。」鄭太說,要認識大澳,最好早上來,六、七點鐘居民喝早茶買餸,橋頭聚滿擺賣自家種瓜菜的村民,還有靠垂釣或小型捕撈而來的鮮魚,這時的大澳屬於居民,也最貼近她的漁村記憶。
喃嘸道士生意凋零 :收咩徒弟?
黃錦光人稱「光師傅」,其道院三代相傳,設在太平街尾,看來就是間普通村屋,但據中大黎志添著《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這家相信是香港僅存的戰前道院了。光師傅說,喃嘸道士有分做紅事和白事的,做白事的去做紅事就不吉利。光師傅專做紅事,從前水上人嫁娶、添丁、滿月、或祈求家宅平安、魚獲豐足,都找他,而且像侯王誕、天后誕、關帝誕等慶典,都需喃嘸道士主持,最忙時每年參與二、三十場誕會。但新一代沒那麼注重習俗,很多儀式都省了,老喃嘸道士退休或過世,現在香港專做紅事的道士或只剩三數名;由於殯儀業有需求,白事道士尚多。
香港僅存戰前道院
光師傅那代喃嘸道士,由主持儀式、造紙紮品、畫神像神牌等乜都要識;客源來自五湖四海的水上人,各處鄉下習俗不同,「淡水蜑家(在河口工作)同鹹水蜑家(出海工作)已好唔同,潮州同鶴佬又唔一樣,廣州同陽江又唔同,如果唔識做嘅要問行家,行家都唔知就同主人家溝通好,盡量照人哋意思做」。光師傅一身所學,既是祖傳也從經驗中學習;但漁民減少,喃嘸道士的工作也減少,「由香港到大陸都係,上咗岸,船都賣埋,我主要做蜑家人生意,眼見咁樣,仲收咩徒弟? 而且好多嘢唔係教咁簡單,要你親手做過,無機會做,後生學到嘅嘢唔多。老嘢少一個,呢行所有嘅知識技術都會不斷少。」
禁拖網 曬蝦醬場面絕迹
政府年初禁拖網捕魚,大澳僅餘的五隻蝦艇結業,夏天大澳曬蝦醬場面亦成歷史。1920年創立的鄭祥興蝦醬廠,傳到第四代的鄭啟強,決定將工序移往內地。原來做蝦醬用的銀蝦身短游不遠,每年隨風向水流沿南中國海岸飄移,「二、三月開始吹南風,銀蝦由海南島東移,然後轉西南風,五至八月到香港水域,十月左右去到浙江,然後又轉返東北風,於是向西南返番海南島,每年周而復始」。所以,禁拖網後,要改用內地銀蝦,牠們都是同種,問題是銀蝦肉薄易變壞,捉到後要即時加鹽,再趁白天曬乾。
工序移內地 傳技術延續行業
要做好蝦醬,由出海捕蝦的時間、方式、曬蝦醬的程序、季節和溫度都有影響。鄭老闆說,現時提供技術給內地合作伙伴,即時處理捕獲的銀蝦,基本工序都在內地進行,只有處理得不夠好才會在港再加工,「冇得拖網,都要自己諗計解決,要謀生嘛」。他說這是第一年,很多事情未熟習。他也不擔心技術外流喪失品牌優勢,「呢個係中國好傳統嘅副食品,將自己積聚嘅經驗傳授畀人,等行業延續落去都係好事」。
退休後開茶寮 重分享不怕蝕
轉入石仔埗街走沒多久,喧鬧人聲漸遠,小紅燈籠下是鄭太的「水鄉茶寮」。她在大澳棚屋家庭出生、成長,父母從事賣冰生意,「漁民捉到魚交嚟,我哋幫佢鋪好冰,再運到屯門同香港仔賣,收番啲佣;因為佢哋唔識字,早期揸帆船都好難過海,後來佢哋慢慢識字,又換咗機動船,就自己出香港賣魚」。沒了生意,大澳也少就業機會,鄭太跟很多同代人一樣,十幾歲就出市區做童工,後來與丈夫到孟加拉工作,兩年前退休才回大澳定居。
童年大澳 海豚成群船旁出沒
鄭太童年時的大澳,海豚多到成群在船旁躍過,「佢哋好鍾意同人玩,見有船會游過嚟,跳得好開心」。極之矜貴的黃唇魚,在大澳經常捕獲,以至通稱為「大澳魚」,還有黃花魚、鰽白等,但海洋資源非取之不盡,50年代當漁民紛紛由帆船轉型至機動船的同時,大澳魚、黃花魚等數目不斷下滑甚至消失,珠江口魚獲減少,是大澳漁業沒落主因。
現時香港市面的鹹魚,不少來自孟加拉,正是鄭太工作多年的地方,「家孟加拉就似當年大澳,魚獲多到堆積如山」。會否也步大澳後塵?「印度洋每年4至9月都好大風浪,無法出海,就好似一個天然休漁期。但呢兩三年大條嘅魚已絕迹,唔係因為孟加拉人,而係中國人要買,佢哋講排場,唔理咩價錢全部要晒,請晒班當地人去同佢哋捉魚。」回到大澳,鄭太決定開茶寮,「因為茶係一種天然資源,係上天畀人享受嘅一種物質,我希望透過茶嚟同人分享交流,賺唔賺錢冇所謂。大澳啲水好靚㗎,嚟自近二澳嘅水澇漕,係山泉流落嚟水潭,好隱蔽,政府駁咗喉去抽水站,所以大澳水喉水都好好飲」。
民間博物館 細說大澳故事
說到推廣大澳文化的熱心人,黃惠琼是大家都記得的名字。在大澳生活50多年,她從居民處蒐集珍貴漁具、家具和生活器皿展出,儘管政府拒絕資助,2001年她還是成立了香港首間民間博物館,年年努力籌錢交租,12年過去,經歷水災、官司,黃惠琼還是一個人支持着這間博物館,學生來做功課、訪問、拍片,她來者不拒,最想將自己所愛的大澳講給更多人聽。
黃惠琼寫的第三本關於大澳的書《但願人長久》,自06年開始做資料蒐集和採訪,上月終於出版。書中12個大澳的人物故事,寫得十分好看;東京士多門外為何放了7個小矮人?吉慶街一間村屋大閘寫滿書法和《詠大澳》詩文,作者是什麼來頭?筆者往日在大澳遊玩時留下的滿腹好奇,都在書中找到解答。其他介紹個人生活經歷的、大澳節日、歷史、環境等篇章,常以第一身書寫耳聞目睹的故事,別有動人之處,「呢本書主要講大澳人感情同生活,好希望讀者同政府官員睇到,會好好珍惜呢個地方」。她認為,政府應要認真對待大澳文化和居民對社區設施的需求,而不是以旅遊發展之名將大澳變成主題公園。
文 林茵
圖 林俊源、林茵
編輯 潘建文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從前拖男帶女擠上橫水渡,現在安穩站在橋上拍張有棚屋背景的照片,有點例牌,有點太旅遊化了。
大澳的內涵,其實比平時走馬看花所見的,要豐富得多。
從地圖看來,大澳落在香港與澳門的中間點;由大澳到中環,距離跟去澳門相若。今日漁業式微、陸路交通主導,我們覺得大澳是邊陲;19世紀時水路交通為主,大澳則是珠江河口的交通樞紐,除了漁民,貿易公司、鹽商雲集,金舖也有七家,各式商店組成熱鬧集鎮,當時比港島更繁榮。
19世紀珠江樞紐 繁榮過港島
大澳人不止漁民,是更複雜的群體:「陸上人」有從事水稻耕種的客家人、從事鹽業的鶴佬人,以及前舖後居做生意的廣府人;「水上人」則是居於棚屋和漁船上的居民,生活艱困,多沒接受教育,被陸上人看不起,雙方不太往來,近年這道隔閡才慢慢消除。出海捕魚辛苦,有生命危險之餘,收穫多寡都是聽天由命,故漁民特別注重敬拜神靈祖先。大澳著名的端午龍舟遊涌,就是漁民為驅除瘟疫而舉辦的巡遊,前年被列入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大大小小的神誕、廟誕等。
「漁村風情」僅剩棚屋
官方標榜大澳漁村風情招徠旅客,但今日大澳已幾無漁業可言。沿街擺賣的鹹魚海味,大多從外地進口;而政府今年禁拖網捕漁後,連傳統在大澳生產的蝦醬廠,也唯有轉型跟內地工場合作。只有連綿棚屋,為大澳保存水鄉風貌。然而,由港英至特區政府屢擬取締棚屋,1980年拆了首批一涌棚屋,93年再宣布將全部棚屋分階段清拆;回歸後,董建華對大嶼山旅業雄心萬丈,提出拆棚屋改建馬來西亞式度假村,經居民和輿論極力反對,2002年才確認「保留棚屋」的大方向。不過,政府仍不願將之合法化,棚屋被視為寮屋類,不容改建,因此未能加裝污水渠和改善基礎設施,屢受火災威脅。2000年燒毁近百棚屋的大火,大家記憶猶新,今年5月又燒毁11間,兩次都疑是電線短路引起。
連綿棚屋 「漁民的根」
儘管火災可令家園盡毁,幾個曾經或現在仍住棚屋的大澳人都說不怕,「幾代人住到今日,怕咩?」居民在臨河棚頭閒坐、打理盆栽、曬自家吃的鹹魚海產、聊天打麻將,寫意非常。有伯伯說,「外面住劏房都幾千蚊,呢度一年只交幾蚊牌費畀政府,空氣又好,空間大咁多」。曾居棚屋、現已搬入龍田邨的大澳文化博物館負責人黃惠琼認為,「棚屋就係漁民嘅根」,就算子女謀生要搬出市區,棚屋仍像祖屋,讓世世代代回來都有落腳地,「像我夫婦住公屋,過世後要交還政府,我子孫將來返大澳冇地方落腳,根就斷」。
大澳文化魅力來自漁村歷史,隨着漁業消失,商業化虛假化是否必然命運?全港碩果僅存的紅事紙紮和喃嘸師傅黃錦光說,沒漁民就難承傳習俗,黃家三代相傳的法事儀式、符書、紙紮手藝後繼無人。退休回歸大澳經營茶寮的鄭太說,有次天冷大雨,一外籍遊客淋濕了很狼狽,她請他入內避雨喝茶,對方感嘆:「由落巴士開始,呢度每個人叫我入去都係想賺我錢,睇海豚啦、買花膠啦、買海味啦,係得你請我飲杯茶,冇收我錢。」鄭太說,要認識大澳,最好早上來,六、七點鐘居民喝早茶買餸,橋頭聚滿擺賣自家種瓜菜的村民,還有靠垂釣或小型捕撈而來的鮮魚,這時的大澳屬於居民,也最貼近她的漁村記憶。
喃嘸道士生意凋零 :收咩徒弟?
黃錦光人稱「光師傅」,其道院三代相傳,設在太平街尾,看來就是間普通村屋,但據中大黎志添著《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這家相信是香港僅存的戰前道院了。光師傅說,喃嘸道士有分做紅事和白事的,做白事的去做紅事就不吉利。光師傅專做紅事,從前水上人嫁娶、添丁、滿月、或祈求家宅平安、魚獲豐足,都找他,而且像侯王誕、天后誕、關帝誕等慶典,都需喃嘸道士主持,最忙時每年參與二、三十場誕會。但新一代沒那麼注重習俗,很多儀式都省了,老喃嘸道士退休或過世,現在香港專做紅事的道士或只剩三數名;由於殯儀業有需求,白事道士尚多。
香港僅存戰前道院
光師傅那代喃嘸道士,由主持儀式、造紙紮品、畫神像神牌等乜都要識;客源來自五湖四海的水上人,各處鄉下習俗不同,「淡水蜑家(在河口工作)同鹹水蜑家(出海工作)已好唔同,潮州同鶴佬又唔一樣,廣州同陽江又唔同,如果唔識做嘅要問行家,行家都唔知就同主人家溝通好,盡量照人哋意思做」。光師傅一身所學,既是祖傳也從經驗中學習;但漁民減少,喃嘸道士的工作也減少,「由香港到大陸都係,上咗岸,船都賣埋,我主要做蜑家人生意,眼見咁樣,仲收咩徒弟? 而且好多嘢唔係教咁簡單,要你親手做過,無機會做,後生學到嘅嘢唔多。老嘢少一個,呢行所有嘅知識技術都會不斷少。」
禁拖網 曬蝦醬場面絕迹
政府年初禁拖網捕魚,大澳僅餘的五隻蝦艇結業,夏天大澳曬蝦醬場面亦成歷史。1920年創立的鄭祥興蝦醬廠,傳到第四代的鄭啟強,決定將工序移往內地。原來做蝦醬用的銀蝦身短游不遠,每年隨風向水流沿南中國海岸飄移,「二、三月開始吹南風,銀蝦由海南島東移,然後轉西南風,五至八月到香港水域,十月左右去到浙江,然後又轉返東北風,於是向西南返番海南島,每年周而復始」。所以,禁拖網後,要改用內地銀蝦,牠們都是同種,問題是銀蝦肉薄易變壞,捉到後要即時加鹽,再趁白天曬乾。
工序移內地 傳技術延續行業
要做好蝦醬,由出海捕蝦的時間、方式、曬蝦醬的程序、季節和溫度都有影響。鄭老闆說,現時提供技術給內地合作伙伴,即時處理捕獲的銀蝦,基本工序都在內地進行,只有處理得不夠好才會在港再加工,「冇得拖網,都要自己諗計解決,要謀生嘛」。他說這是第一年,很多事情未熟習。他也不擔心技術外流喪失品牌優勢,「呢個係中國好傳統嘅副食品,將自己積聚嘅經驗傳授畀人,等行業延續落去都係好事」。
退休後開茶寮 重分享不怕蝕
轉入石仔埗街走沒多久,喧鬧人聲漸遠,小紅燈籠下是鄭太的「水鄉茶寮」。她在大澳棚屋家庭出生、成長,父母從事賣冰生意,「漁民捉到魚交嚟,我哋幫佢鋪好冰,再運到屯門同香港仔賣,收番啲佣;因為佢哋唔識字,早期揸帆船都好難過海,後來佢哋慢慢識字,又換咗機動船,就自己出香港賣魚」。沒了生意,大澳也少就業機會,鄭太跟很多同代人一樣,十幾歲就出市區做童工,後來與丈夫到孟加拉工作,兩年前退休才回大澳定居。
童年大澳 海豚成群船旁出沒
鄭太童年時的大澳,海豚多到成群在船旁躍過,「佢哋好鍾意同人玩,見有船會游過嚟,跳得好開心」。極之矜貴的黃唇魚,在大澳經常捕獲,以至通稱為「大澳魚」,還有黃花魚、鰽白等,但海洋資源非取之不盡,50年代當漁民紛紛由帆船轉型至機動船的同時,大澳魚、黃花魚等數目不斷下滑甚至消失,珠江口魚獲減少,是大澳漁業沒落主因。
現時香港市面的鹹魚,不少來自孟加拉,正是鄭太工作多年的地方,「家孟加拉就似當年大澳,魚獲多到堆積如山」。會否也步大澳後塵?「印度洋每年4至9月都好大風浪,無法出海,就好似一個天然休漁期。但呢兩三年大條嘅魚已絕迹,唔係因為孟加拉人,而係中國人要買,佢哋講排場,唔理咩價錢全部要晒,請晒班當地人去同佢哋捉魚。」回到大澳,鄭太決定開茶寮,「因為茶係一種天然資源,係上天畀人享受嘅一種物質,我希望透過茶嚟同人分享交流,賺唔賺錢冇所謂。大澳啲水好靚㗎,嚟自近二澳嘅水澇漕,係山泉流落嚟水潭,好隱蔽,政府駁咗喉去抽水站,所以大澳水喉水都好好飲」。
民間博物館 細說大澳故事
說到推廣大澳文化的熱心人,黃惠琼是大家都記得的名字。在大澳生活50多年,她從居民處蒐集珍貴漁具、家具和生活器皿展出,儘管政府拒絕資助,2001年她還是成立了香港首間民間博物館,年年努力籌錢交租,12年過去,經歷水災、官司,黃惠琼還是一個人支持着這間博物館,學生來做功課、訪問、拍片,她來者不拒,最想將自己所愛的大澳講給更多人聽。
黃惠琼寫的第三本關於大澳的書《但願人長久》,自06年開始做資料蒐集和採訪,上月終於出版。書中12個大澳的人物故事,寫得十分好看;東京士多門外為何放了7個小矮人?吉慶街一間村屋大閘寫滿書法和《詠大澳》詩文,作者是什麼來頭?筆者往日在大澳遊玩時留下的滿腹好奇,都在書中找到解答。其他介紹個人生活經歷的、大澳節日、歷史、環境等篇章,常以第一身書寫耳聞目睹的故事,別有動人之處,「呢本書主要講大澳人感情同生活,好希望讀者同政府官員睇到,會好好珍惜呢個地方」。她認為,政府應要認真對待大澳文化和居民對社區設施的需求,而不是以旅遊發展之名將大澳變成主題公園。
文 林茵
圖 林俊源、林茵
編輯 潘建文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