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拆局﹕下有對策 「三公消費」禁不絕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19日 06:35
2015年04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官員「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款旅遊」久矣。幾十年來,「三公消費」廣受詬病但卻年復一年變本加厲。十八大之後,中共試圖整風,但頻頻爆出地方官員將茅台酒裝進礦泉水樽的把戲,說明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地方官礦泉水樽裝茅台

對於「三公消費」,財政部長樓繼偉在今年兩會上稱,有人說三千多億(人民幣)是胡扯,但他對三公消費的情况也不清楚。為什麼不清楚?原因還是內地並無公共財政的制度安排,就連「稅收法定」原則,至今還在商討中。絕大多數的現代國家,徵稅權屬於最高權力機構,但在內地,人大卻將徵稅的權力授讓給國務院。政府不受監督地徵稅,三公消費永遠是筆糊塗帳。


在本輪中央部委的預算中,「三公經費」較去年略減;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公經費」只是「三公消費」的一部分。「經費」需要預算,不少「消費」則是預算外開支。 每年兩會,都有人大代表抱怨,審議中央部委預算報告的時間太短;而地方政府的「三公消費」則更處於監督失效狀態。


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稱內地市縣級「三公經費」要在今年前公開。如今觀之,還是雷聲大雨點小。政府輕諾寡信,不外乎權力並沒有得到有效監督。以公款吃喝為例,官員們由星級酒店轉入內部食堂,改變的只是吃喝的形式,不變的仍是「三公消費」無法被監督的本質。


三公消費無監督難肅清

何以至此?公共財政本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項制度的基石是法治和民主;但民主和法治內地皆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內地官場通行的,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陽奉陰違的潛規則。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