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報早前揭發有統計處統計員涉嫌造假,政府成立由統計處長領導的調查小組跟進,調查結果顯示,「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的覆核數據不一致比率為2.5%,但當中在統計前「7天內可否隨時工作」的涉造假關鍵問題卻有11.5%不一致率,即11.5%問卷在覆核時,受訪者答了另一答案。另報告沒有調查有統計員訛稱到訪單位是「空屋」、故意不訪問劏房戶等造假指控。小組認為無證據顯示系統性造假,但承認或有統計員沒跟足指引。有議員和學者批評報告避重就輕,迴避關鍵指控,未能釋疑。
稱對失業率影響0.05百分點
調查小組就「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勞工收入統計調查」及「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的數據作覆檢。其中,「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整體數據不一致比率為2.5%,對失業率的影響為0.05百分點,影響輕微。
但值得注意的是,早前有統計員指出,問卷中「在統計前7天內可否隨時工作」這一條問題是造假關鍵,因為訛稱受訪者7天內不能工作,便能大幅減少追問問題的數目。而調查報告指雖然整體數據不一致比率為2.5%,但唯獨這一條「關鍵問題」的不一致比率高達11.5%(見表)。
調查小組﹕無系統性造假
身兼調查小組主席的統計處長歐陽方麗麗昨日在記者會上解釋,不排除有個別統計員未有完全依循工作指引,錯誤判斷及處理某些問卷問題,導致數據與覆核結果不一致,並堅稱沒證據顯示有系統性的造假情况。該小組並提出6項建議(見另稿)。
指「故意不問劏房戶」指控難查證
另外,早前有統計員爆料,指有同事為求快速完成工作,便訛稱到訪單位是「空屋」,又故意不訪問劏房戶,因為訪問「一屋多戶」很費時。然而,調查報告指難以查證「故意不訪問劏房戶」的指控是否屬實,僅表示有關問題應在外勤工作管理的範疇下再作探討。至於訛稱「空屋」問題,小組同樣沒有針對調查。本報本月初報道,指統計員遇上「空屋」比率(簡稱「空屋率」),去年平均高達10.6%,但差餉物業估價署07至11年的私宅「空置率」僅4.62%。
統計處在調查報告中解釋,該處的「空屋」定義,包括港人的第二居所,以及海外港人用作短期居住的本港物業,定義較差餉物業估價署廣泛,才令統計處「空屋率」較高。但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質疑,作為第二居所的單位不多,但統計處「空屋率」較官方「空置率」高出達6個百分點,兩者相差逾倍,統計處僅以定義有別為由解釋,難以令人信服。
「空屋」定義較差餉署廣 致空置率高
事實上,自今年1月涉嫌造假醜聞曝光後,統計處「空屋率」急跌約兩成,跌至8.2%,有學者質疑與有統計員造假行為收斂有關,但統計處昨並無正面回應,僅解釋說統計員難以正確界定「未能接觸住戶」和「空屋」。但有統計員向本報指出,即使多次到訪仍無人應門,亦只會被歸類為「未能接觸住戶」,並不會被視為「空屋」,兩者定義清晰。
鍾劍華及立法會議員陳家洛均批評調查報告避重就輕,迴避關鍵指控,包括訛稱「空屋」、故意不訪問劏房戶等。陳家洛質疑,小組如何能完全排除有統計員造假的可能?鍾劍華亦指今年1月接連數天有多名自稱統計員,致電不同傳媒親口指控有造假,但報告並無就此正面回應,實難令公眾釋疑。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