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1953年啟用的必列啫士街街市,是簡樸現代主義建築,兩層共設59個檔位,1969年部分一樓空間改建成室內遊樂場,並設兩條橋接通永利街,昔日家長在街市買餸,就把小孩放在遊樂場玩耍。由於區內缺乏室內休憩場地,今天街市丟空,遊樂場仍常有街坊使用。
Louie和Thomas差不多天天到室內遊樂場練saxophone,當年看着《歲月神偷》拍攝,萬料不到此後永利街變成景點,又見證政府保育工作之虛妄。「當初話叫停永利街發展,我都同意,但其實是要了解最切身在那裏住的人,原來有些老人家行動不便,在失修舊樓早就連上落都有困難,最期待單位被收購了可以安置去好一點的住所。」Louie認為,自從政府宣布保育永利街,未能收購的幾幢舊樓就一直擱着,居民進退維谷;經復修的幾幢,搞宿舍又常空置,搞展覽又沒多少人看,「有時政府真係唔知做咩㗎喎。成日啲地方,做唔到商業性的就搞咩館咩館,同我哋無關。而家連我哋玩音樂、街坊消閒嘅地方都無埋。」
「搞咩館咩館 同我哋無關」
對此,Thomas認為是政府官僚做法使然,「睇過電視節目講台灣保育,佢哋政府嘅做法同當地居民有連結,就算做博物館,佢裏面會有空間畀老人家、小朋友玩,有公共性。我哋政府成日覺得,要搞文化就整西九,整到四不像咁,但本土文化發展唔係就應該好似我哋而家做緊嘅事咁咩?就係好生活化,在自己社區內凝聚到一班人,練樂器、跳舞、耍太極,無人介入過,係我哋自己慢慢形成這一區的氣氛。」Louie說,「我自己就係例子,因為我經過,聽到Thomas練,好好聽,於是跟佢學起來。要社會培養到從事音樂、文化創意嘅人,其實係要在社區裏有平民化、開放嘅地方畀你好隨意地做這些事情,畀大家聚腳。」
留言 (0)